《中国古籍总目》及《索引》之编纂(吴 格)
发布时间:2018-09-26  浏览次数:111

《中国古籍总目》及《索引》之编纂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一、《总目》之编纂原委

(一)《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之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之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之主要版本。《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之简称。

(二)《总目》编纂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4年重新启动,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集体编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承担《总目》收录范围、立目原则、著录规则等编纂文件之制订,并负责《总目》统稿修订工作。2007年以来,本人依据各馆提交之分部初稿,承担全目校订,并配合出版社完成出版前各项编辑处理。历时七载,始克于成。

(三)自2009年至2013年,《总目》经部、集部、丛书部(中华书局)、史部、子部、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完成校订出版。

 

二、《总目》之编纂分工

(一)经  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史  部:上海图书馆

(三)子  部:南京图书馆

(四)集  部:国家图书馆

(五)丛书部:湖北图书馆

(六)新学类:天津图书馆

(七)索  引:复旦大学图书馆

(八)总校订:复旦大学图书馆

 

三、《总目》之编纂文件

(一)各部类所之收书范围;

(二)各部类属之分类设置;

(三)各部类品种立目原则;

(四)各部类书之著录细则;

(五)书名及著者索引凡例。

 

四、《总目》之收书范围

(一)著录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之历代古籍;

(二)著录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之古籍;

(三)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之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四)著录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之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五)著录以汉文注释外文之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六)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七)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之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五、《总目》之分类设置

(一)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

(二)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拟定各部下类、属名目及内容;

(三)各类、属名目及内容调整,均经编委会讨论并协调各分编馆确定;

(四)新学类书籍独立著录,作为子部新增之二级类目,置于子部之末。

 

六、《总目》之立目原则

(一)分别立目之古籍品种

1)原本内容不同之书;

2)原本内容相同而后世加工方式不同之书;

3)部分内容相同而全书仍互有差异之书;

4)著者相同而不同时期结集之书。

(二)不分别立目之古籍品种

1)保留原本内容之重(影、覆、翻)刻本;

2)保留原本面貌之清末影印本,以及原本已之民国影印本;

3)不同批校题跋之相同版本。

 

七、《总目》之著录内容

(一)书名项(包括书名、副书名、附录及其卷数等);

(二)著者项(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之朝代、姓名及著作方式);

(三)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者等);

(四)附注项(对于书名、著者、版本项著录之补充说明);

(五)图书馆业务注记(收藏图书馆简称,“简称表”见全书各部后);

(六)分类标记(依《中国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首)。

 

八、《总目》之编排规则

(一)立目品种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按类编排;

(二)相同类型之著作、相同著者之同类著作,均依成书先后编排;

(三)相同著作所衍生之著作,按白文、随文释义、评论研究之顺序编排;

(四)相同品种之各种版本依时代编排,版本时代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之序编排。

 

九、《总目索引》之编制

(一)《总目书名索引凡例》(见附录)

(二)《总目书名索引》(以四角号码编排,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索引字头拼音检字》;

(三)《总目著者索引凡例》(见附录)

(四)《总目著者索引》(以四角号码排列,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索引字头拼音检字》。

 

十、《总目》及《索引》编纂之意义

(一)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近二十万种。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二)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

中国古代典籍的撰着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

《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五)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

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

《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由此提高《总目》编纂质量,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交流。

(七)利用《总目书名索引》及《总目著者索引》,可以方便检索《总目》著录信息,如:

1)《总目》所载古籍品种之书名及卷数(含不同题名及卷数);

2)《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著者及朝代(含相同及不同著者);

3)《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主要版本;

4)《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主要藏馆;

(八)利用《总目书名索引》及《总目著者索引》,可以为《总目》修订增补提供依据,如:

1)《总目》失收古籍品种之增补;

2)《总目》著录古籍信息之修订。

 

附录一

中国古籍总目书名索引

凡 例

一、本索引据《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总目》)所著录各书题名编制,经分析正书名及附属书名,共得检索款目约187000条。

二、检索款目依“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并附编“书名索引字头笔画检字”、“书名索引字头拼音检字”作为辅助索引。

三、各检索款目后分别注明其在《总目》中之分部(经史子集丛)、分册及序次号(取末五位)。如:

00104 

17 童子鸣集  2-9652

即《童子鸣集》见于《总目》集部第2册第9652条。

四、《总目》中连续著录之相同书名,为省篇幅,合并检索款目。如:

一斋杂着三卷(子4-22389

一斋杂着六卷(子4-22390

合并为:

一斋杂着  4-2238990

即《一斋杂着》见于《总目》子部第4册第2238922390条。

五、《总目》中分别著录之相同书名,合并检索款目,分注出处。如:

童山诗选五卷  3-21766

童山诗选五卷  1-328

合并为:

童山诗选  3-21766  1-328

即《童山诗选》分别见于《总目》集部第3册第21766条、丛书部第1册第328条。

六、书名文字部分重合而内容多寡不同者,检索款目仍加分列。如:

童山诗集  3-21764  2-73143

童山诗集、文集  丛1-2824

童山诗集、文集、词、补遗  3-21765

七、方志类书名前冠有纂修、刊刻年号者,为免繁复,将年号移至书名后。如:

全州志[康熙]  8-61269

全州志[嘉庆]  8-61271

全州志[乾隆]  8-61270

八、谱录类书名冠有郡望、籍贯者,为便检索,将地名移至书名后。如:

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福建建阳]  5-39350

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福建闽侯]  5-39345

九、书名中含子书名、合刻书名、附属书名者,检索款目酌加分析。如:

50904 

未学庵诗藳(尺五集、得闲集、怀古集、愚公集、集外诗)附仲遗稿  2-12870

77807 

10 尺五集  2-12870

26241 

77 得闲集  2-12870

9003怀

40 怀古集  集2-12870

60332 

80 愚公集  集2-12870

7178

25 仲遗稿  集2-12870

十、《总目》著录之大型类编、丛书条目,其子目因无对应序号,翻检不易,兹加分析增注页次,以利检索。如:

丛书集成初编四千一百七种  2-731

治世余闻八卷  明陈洪谟

33160 

44治世余闻  丛2-73151

即《治世余闻》(明陈洪谟撰)见于《总目》丛书部第2册著录:

1、《总目》丛书部第2册第731条为《丛书集成初编》(785页);

2、《丛书集成初编》含子目3500余种起讫凡69页(785853页);

3、《治世余闻》作为《丛书集成初编》之子目见于该册第835页;

4、为此加注该子目见于《丛书集成初编》条所在785页始第51页。

又如:

40030 

30大宝积经论 子6-3208122)、3208413)、3208522)、3208624)、3208816)、3208941)、3209050)、3209147)、3209233)、3209327

即《大宝积经纶》(东魏释菩提留支译)于《总目》子部第6册凡十次著录,分别见于:

01、第32081条(《万寿大藏》)所在2590页始第22页,

02、第32084条(《金藏》)所在页2708始第13页,

03、第32085条(《碛砂藏》)所在2740页始第22页,

04、第32086条(《普宁藏》)所在2795页始第24页,

05、第32088条(《洪武南藏》)所在2861页始第16页,

06、第32089条(《永乐南藏》)所在2902页始第41页,

07、第32090条(《永乐北藏》)所在2953页始第50页,

08、第32091条(《径山藏》)所在3019页始第47页,

09、第32092条(《乾隆大藏经》)所在3101页始第33页,

10、第32093条(《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所在3144页始第27页。

十一、书名款目单列而难以区分者,酌加注,以明指向。如:

   00400  

文集、诗(邹汉勋) 丛2-1810

        文集、诗集(徐继畬) 丛2-821

        文集、三经合说(方铸) 丛2-2120

        文集、外集(章学诚) 丛2-1527

 

附录二

古籍总目著者索引

凡 例

一、本索引据《中国古籍总目》所著录各书着、撰、编、辑、校、注者姓名(含异称)编制,共得检索款目81600余条(未含佚名著者)。

二、检索款目依“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并附编“著者索引字头笔画检字”、“著者索引字头拼音检字”作为辅助索引。

三、各检索款目后分别注明其在《总目》中的分部(经史子集丛)、分册及序次号(取末五位)。如:

00104 

27 童佩  4-24707  1-22348)、2278

说明:

“童佩”见于子部第4册第24707条,丛书部第1册第223、第227条。

四、同一条目中出现多位著者姓名,分别著录,各归其类。如:

经部第1册第33

郑氏周易注三卷补遗一卷  汉郑玄  宋王应麟  清惠栋增补  孙堂校并补遗

著者款目分析为:

87427 

00 郑玄  1-33

10104 

10 王应麟  1-33

50333 

50 惠栋  1-33

12493 

90 孙堂  1-33

五、相同著者姓名反复出现者,检索款目酌予合并,分注出处。如:

0022

10 方干  1-173046-41878418823  1-22350

说明:

“方干”分别见于集部第1册第17301734条,第6册第41878条、第4188241883条,丛书部第1册第223条。

六、相同著者姓名因刻抄及著录存有差异者,不作归并,检索款目分列。如:

0010

44 童叶庚  2-10326  3-18495500

64 童叶庚  3-17959181401821818260183503184164-21914

七、僧人著者法名后,注“释”字。如:

00222 

13 彦琮(释)  6-3209352

14 琪(释)  7-33980339878

八、帝王后妃著者本名后,注其庙号等,如:

清文宗    詝(清文宗)

明仁宗朱高  朱高(明仁宗)

九、《总目》著录之大型类编、丛书条目,其子目及著者因无对应序号,翻检不易,兹加分析,增注条目后页次,以利检索。如:

75296  

40 陈存礼  1-5522  1-22362)、22710

说明:

“陈存礼”分别见于

1、集部第1册第5522条;

2丛部第1223条(《文渊阁四库全书》)下第62页;

3丛部第227(《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下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