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人物传记文献资料目录的分析研究
傅德华 于翠艳 李春博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33)
195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科学工作者,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仅用了两年时间,联合编纂了《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以下简称《史学索引》)。该《索引》分三编,共17大类,前两编于1957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38年后,中华书局于1995年又出版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第三编。本文拟就一至三编所收的“中国人物传记论文”与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的《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① (以下简称《世纪索引》)文献目录进行分析研究,以飨中外学术界同仁参考。
(一)
《史学索引》一至三编所收的中国人物传记时限是从古代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其究竟收了多少人物传记文献目录,很难准确地予以统计。因第一、二编与第三编的编排方法不相一致,这给本文统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前两编所收人物系按中国历史的发展的进程,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清朝、近代、现代。清朝、近代中的部分卒于1900年后(含1900年)的人物传记文献目录与《世纪索引》所收人物有一定的关联。如晚清时的慈禧太后、李鸿章等,近代的萨镇冰、康有为、梁启超等,现代的毛泽东、冰心、于右任等。这三部分人物只有现代部分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但第三编的编排方法与前两编完全不同的是,其从古代到现代所收人物混杂在一起,一律按姓氏笔画排列。要从这一部分人物中挑选出与《世纪索引》相关的人物传记资料文献目录,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
按照以上编排方法,经对每一编仔细检索后,第一编清代从第273页至现代人物第319页,以每页30条计,36页共收人物1080条,加上“历代”与“现代”中的合传,如《郁达夫与丰子恺合传》、《章士钊与段祺瑞》等约100条,合计1180条。
第二编清代从第260页至近代第271页,同样以每页30条,11页共收人物传记文献目录330条,“合传”只收到清末,如《章炳麟与张之洞》等,仅收了10条,合计340条。
第三编的“历代人物评价及人物传记”从第383页至514页,其从古代到1919年“五四”运动,按每页30条,31页共收人物传记文献目录约930条,再以每30条中有5条与《世纪索引》有关,也只有155条。
将《史学索引》一至三编所收人物传记文献目录全部加起来,总计约1675条。《史学索引》的收编时限从1900年至1976年12月,资料来源于3000余种报纸、杂志和论文集,共收录人物传记资料文献目录约70000余条。而1675条仅系该索引从古到今人物2450余条文献目录的一半多一点。倘若与《世纪索引》所收20余万条相比,其相差太远太远了。
若按所收传主来计算,1675条以每人平均5条传记文献目录算,《史学索引》所收与20世纪有关的传主仅300余人。这个数字与已出版的《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以下简称《辛亥索引》,为《世纪索引》的上编)18000人相比六十分之一还不到。与《世纪索引》48000人相距更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第一、二编的资料来源只收报纸、杂志,论文集不收。第三编体例与前两编相同,但所收人物卒年截止1919年“五四”运动。二是在选择报刊资料时有一定的局限,只依据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报刊,第三编引用报刊资料也不够广泛,只选择百余种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的传记资料。如盛宣怀(1844-1916),第三编中只收了一条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1961年9月25日上的《盛宣怀之毁誉》。三是《史学索引》一至三编都未收录已出版的人物传记的专著和论文集。如《齐白石的一生》,张次溪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等。这样一来,部分有专著和仅在论文集出现的传主,而无报刊文献目录的人物,就被遗漏了。仅一册由陈予欢编著,广州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黄埔军校将帅录》,就收录了6000人。余者290种论文集中所收的人物传记文献资料目录就不言而喻了。
而盛宣怀在《世纪索引》中1949-1977年前(《史学索引》第三编收录资料时限截止1976年12月)共收录了6篇,若将连载的文献目录算进去则为10篇,除去第三编已收的那一条,这样仅盛宣怀一人,就比《史学索引》多了9篇,具体篇目如下:
1. 盛宣怀与东南互保 戴玄之 *大陆杂志1960年21卷7期②
2. 盛宣怀与辛亥革命 吴纪先 江汉学报1961年3期,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下册)第426页
3. 盛宣怀、梁士诒结怨始末 沈云龙 *春秋1965年3卷1期,*现代政治人物述评(下卷)第91页
4. 盛宣怀与中国铁路(上、中、下) 凌鸿勋 *传记文学1966年9卷4-6期
5. 杂谈盛宣怀的事功(1-3) 李守孔 *传记文学1969年14卷3-5期
6. 盛宣怀与钓鱼台 王成圣 *传记文学1972年11卷1期③
(三)
《史学索引》自1957年12月出版后,深受中外学术界的青睐。广大史学工作者,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在看书作文或进行某一问题研究时,都必须首先翻检该《索引》,以了解前人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曾做过哪些研究,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为深入研究某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其功不可没。我们参与编纂的《辛亥索引》就曾引用了其中有关发表在解放前报刊上的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时的有关人物传记资料文献目录。之后在《辛亥索引》的基础上编纂的《世纪索引》,由于忽视利用《史学索引》,结果发现不少新增加的传主,尤其是义和团1900年至1911年间逝世的人物发表在解放前报刊上传记资料被遗漏了,如丘逢甲(1864-1912)传主,就遗漏了8条:
1. 邱逢甲先生传 罗香林 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4年2卷5期
2. 邱逢甲先生 *中华教育界1936年23卷10期
3. 丘逢甲 景 铭 *中央日报1949年10月25日
4. 丘逢甲传 沈云龙 *台湾文化论集1954年2期
5. 丘逢甲与台湾 肖 然 *中央日报1958年10月25日
6. 丘逢甲 林熊祥 中国文学史论集1958年4期
7. 丘逢甲之家世及其生平事迹 张奋前 *台湾文献1963年14卷3期
8. 台湾爱国诗人丘仓海 芝 厂 *畅流1966年33期④
还有传主张之洞(1837-1909)被遗漏了17条:
1. 近代史话——记张南皮 旧 史 更生周刊1941年9卷9期
2. 谈张之洞 楮 冠 古今1943年22期
3. 张之洞(清流人物小论之一) 承 炎 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8年87期
4. 论张之洞的洋务(中兴与洋务之三) 城 北 知识与生活1947年3、4期
5. 张文襄公治学方法评述 坚 如 新东方(上海)1940年2卷1期
6. 张文襄书翰墨宝跋 郑天挺 文史杂志1941年1卷6期
7. “张文襄公年谱”序 许溯伊 河南博物馆馆刊1938年14期
8. “张文襄公年谱”(胡钧纂辑) 敬 图书季刊1940年新2卷3期
9. 张文襄年谱编纂始末 许同莘 东方杂志1944年40卷7期
10. “张文襄公年谱”(许同莘编) 图书季刊1944年新5卷4期
11. “张文襄公年谱” 任 楼 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1947年1号
12. 南皮张之洞二三事 九 如 *公论报1960年10月16日
13. 徐致祥参劾张之洞 南 湖 *中央日报1962年6月26日
14. 陈宝琛诗哭张之洞 南 湖 *中央日报1962年9月22日
15.思家乡念南皮 沈烈鸿 *湖北文献1966年1期
16. 张文襄公督鄂之时代及其环境 *新天地1966年5卷8期
17. 重印《张文襄公治鄂记》后记 *新天地1966年5卷9期⑤
反之,对照《世纪索引》,第3编也漏收了1976年12月以前发表的学术论文两篇:
1.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 胡 滨 文史哲1963年5期
2. 从清流派到洋务运动——略谈张之洞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过程 陈 辉 江汉学报1964年3期
以上由于编纂者的忽略,给使用《世纪索引》的中外学者和普通读者,在查阅类似丘逢甲和张之洞等人物传记文献资料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已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定,决定于近两年内,再编纂一本《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补编》,以满足中外学者查找这一时期人物传记文献目录的需求。
(四)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是一部研究中国历史包括各种科学史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既然“是一部开创之作”,就具有开创之功。从一出版就赢得中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曾得到老一辈史学前辈邓广铭、王重民、聂崇岐、周谷城、谭其骧、陈庆华、周一良、容媛、唐兰、夏鼐、韩儒林等诸先生的帮助和指教。在当时的条件下,尽管编纂过程中,正如编者在“说明”中写的那样,本索引“是为了暂时满足史学界的急需,仓卒成书,以北京图书馆编印的‘国学论文索引’一至五编,和一些其他现成的索引作为主要依据,没有经过很广泛、很科学的去搜集资料”,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它是至今仍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富的信息含量和使用率很高的工具书。其所收中国人物传记文献资料条目,可与《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起到互补的作用。
傅德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
于翠艳 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主任、馆员
李春博 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馆员
注释
① 此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② 凡所引报刊杂志左上角有“*” 者,表示其为港台地区出版物。
③ 上述条目参见《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编(2)第2045页。
④ 上述条目参见《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编上册第305页,第三编上册第407页。
⑤ 上述条目参见《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二编上册第267页,第三编上册第425-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