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难忘”——纪念文献学家潘树广教授逝世10周年(葛永庆)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3

“不思量,自难忘”

――纪念文献学家潘树广教授逝世10周年

 

葛永庆

 

200382日,我国知名文献学家、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树广教授逝世, 迄今已整整10年了! 他为人正直勤恳,在学术上积极进取,卓有成就,只是天不假年,不幸盛年早凋,令人痛惜。我与他交往20余年,彼此直抒胸臆,坦诚相见,尤其在我迈向文献信息研究,以及早期筹组中国索引学会(社)期间, 我们相互切磋探讨, 给我的启示和帮助,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最近,他生前的挚友和得力助手黄镇伟教授给我寄来《潘树广自选集》一书(生前精心编选, 后因病未能完成, 近年由其夫人和学生共同促成,才得以顺利出版), 全书洋洋70万言,包含了他的日记、文章和部分著作。这是他40余年教学生涯和科研成果的精华体现,弥足珍贵。他在书中提及我们间的交往情况竟达40余处(还不包括照片),翻阅之余,感慨良深,一幕幕往事犹如穿越时空,又呈现在眼前,此情此景,诚如宋代苏轼词所描绘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啊!

友情是可贵的。人的一生可能有许多朋友,但能称得上知友、挚友的为数不多。我与树广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高校工作,我在出版社就职,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我在高校和文献信息界的朋友很少,情况也不太了解,正是他为我打开了这扇大门,使我在创建中国索引学会(社)时能更有力地迈出坚实的一步。200112月,当中国索引学会成立10周年时,尽管他那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分繁忙,健康情况又每况愈下,并开始出现不良苗子,但他还是给我寄来了《20世纪的索引研究与编纂》这篇全面地论述我国索引事业发展概况的力作,文中他掷地有声地写道:“近百年来,无数学者为索引的研究与编纂作出了默默的奉献。当我们欢庆人类在本世纪的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能忘记索引所起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索引,人类在本世纪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然,我们索引工作者决不会为已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但他毕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尤其可贵的是,学会成立初期,我考虑他对学会的贡献,拟请他出任要职,继续共同为学会发展出力,而他表示因教学科研任务繁杂而婉拒,但他对学会的关心支持却是始终如一的。2003年初,《中国索引》季刊问世,我不知他已病入膏肓,依然向他组稿,结果他还是很快寄来稿件。后来, 我去苏州探望他, 想像中经过放、化疗折磨, 这时的他一定病容憔悴, 乏累不堪, 不料那天他竟盛装接待, 谈笑自若, 使我暗暗吃惊。因为这时他的唯一女儿也已患了绝症, 而他自己离逝去仅不多日子了。这种坦然面对人生不幸的非常性格,确实令人钦佩。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树广就是这样一个生性豁达, 严以律己, 追求完美的人。

树广在文献学方面的造诣是丰厚扎实的。他不仅重视文献学理论建树,主要著作有:《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古籍索引概论》、《中国文学史料学》、《编辑学》、《古代文学研究导论》等10余种,尤其在文献学方法的推广与实践上做出卓越贡献。早在1981年,他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大学开设文献检索课确有必要, 亦有可能》一文, 积极倡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是教育部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成员,经常去各地高校讲课,有时也邀我同去或参与有关教材的编纂研讨。他的《书海求知》(正、续编)曾被列为“1988年度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之一,还有日译本出版,当时印数不小,按出版方规定,他应包销一定数量,只见他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常为此操劳不休,我作为该书责任编辑,也时有内疚和爱莫能助之感。好在这本书对普及文献检索方法,提高人们阅读和分析能力方面起到一定辅导作用,反映较好,颇感欣慰。树广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生于南国,多才多艺,能说会唱,苏州大学校歌还是他作词谱曲和亲自在全校大会上领唱的;他在家里又是个一把手,我就尝过他亲自烹调的佳肴。此外, 当年我们在苏州网师园的促膝长谈、在昆山震川园的切磋探讨、在上海共同探索《申报索引》编制的初步方案,一幕幕往事总在脑际盘旋。我虽然长他十载,我们相互亦师亦友地交往20多年,建立了难忘而深厚的友谊,现在想来绝非偶然。树广主要从事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深知编辑出版这门学问,就是研究文献的加工与传播的学问,两者相互交叉、渗透。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彼此十分珍惜的原因吧。如今虽天人永隔,岁月无情,但友谊之树长青,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挚友――潘树广先生。

 

2013530日草于沪上求真室

 

葛永庆 中国索引学会创始人, 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