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二次文献编辑出版和利用
张贤俭 吴佩娟
(上海图书馆 200031)
1 普及提高 服务读者
二次文献是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知识单元,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手段。历年来,上海图书馆编制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推荐书目、文摘提要及各类回溯数据库等已达千余种,满足了广大读者进行学习研究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1.1 1952-1958年
建国后,上海市各公共图书馆按照办馆方针、任务和分工格局,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报刊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等都着手对馆藏书刊资料进行系统普查,编制馆藏目录成为当时书目工作的主体和核心。同时,也为进一步提供各种书目索引服务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上海图书馆在完成大型馆藏目录《善本书目》(共收善本2400余种)、《珍本书目》(分中、外文)、《年谱目录》、《方志目录》、《西文、日文科技期刊书目》等之外,还按医学、建筑、工业技术等分出《俄文图书目录》。徐家汇藏书楼系统地按馆藏特点先后编印《报纸目录初稿》(附索引)、《杂志目录初稿》(附补遗)以及西文藏书分别按有关“中国图书”、“东南亚图书”、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专题或学科编印《西文藏书目录初稿》。
历史文献图书馆则在已编就各家捐赠的专藏书目,如《张氏涉园书目》、《叶氏卷盦书目》、《顾颉刚先生书目》等基础上综合历年采购书刊,汇编成《馆藏图书目录》、《馆藏期刊目录》,为读者全面检索历史文献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并相继编纂《科学史目录》、《台湾史料目录》、《农艺史料目录》、《石刻拓本分类目录》、《近百年经济史料目录》、《司马迁著作及研究资料书目》等专题书目多种。
报刊图书馆是历史悠久的报刊收藏机构,它的前身甲子社,自1929年创办《人文月刊》刊载“大事类表”、“最近杂志要目索引”而闻名遐迩,堪称创报刊索引之首。这一阶段编纂基本反映馆藏全貌的《中文期刊目录》(1881-1956)、《藏报目录》。同时,为配合工农生产,编有农耕技术、农业改革报刊资料索引、电机工程和轻纺工业等报刊资料索引。自1955年起受中央文化部委托接办原由山东省图书馆编辑的《全国主要期刊重要资料索引》(季刊),易名《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1973年改名《全国报刊索引》)。
科技图书馆素以收藏生物科学、数学、基础科学,尤以收藏极为丰富的化学化工书刊资料而著称。该时期在编辑综合性馆藏书目《中、外文期刊目录》,重点编辑反映馆藏特色的化学化工书目《化学书刊目录》(中、俄、日文等),其中《化学工业书刊目录》由化学工程与化学原料工业等14个系列书目组成,对馆藏发掘有一定深度。另外,各馆在配合党的形势教育或有关书刊展览、讲座中开展灵活多样的书目服务。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识推荐书目》、《莎士比亚生平参考资料展览书目》以及取材讲座主题编制的《〈保卫延安〉参考资料》等。由于这类书目主题现实、选材精当、编印及时,很受读者欢迎。这一时期编纂的书目,有的至今不仅在编纂方法上可供借鉴,而且在内容上不失其使用和参考价值。
1.2 1959-1965年
自1958年四馆合并后,上海图书馆藏书体系日臻完备,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考察,都得到显著的充实和提高。同时,经过多年努力,原各馆已基本摸清家底,先后编纂一套系统的馆藏目录。这无疑对开拓书目编纂领域,加强为科学研究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段书目工作的特点是以选择有特色的馆藏为基础,广泛开展社会协作,编纂大型的或连续性的联合目录为主体,并注重专题、推荐书目、文摘的配套,从多方位、多层次提供书目服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以《中国丛书综录》、《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为代表的联合目录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馆书目工作走向社会化迈出了新的步伐(《综录》、《汇录》(见下文介绍)。
上图在整理开发历史文献的同时,重视国外书刊文献的报道。在外文书刊方面,根据1957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精神,继1957年编制《上海市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之后,又于1958年按月编印《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科技部分),广泛征集本市各高等院校、科学院所及重点工矿企业参加计90余家单位。1963年起增编《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哲社部分),著录正文中对重点图书或题意不明的图书都附有中文内容提要或注释。《目录》采用分类编排,并在目次上分别文种,条目都注明所藏馆代号及索书号,以方便读者检索与馆际互借。由于《目录》分门别类地及时报道国外最新动态、各派思潮、科研成果、学术论著,提供一定的回溯检索,为有计划协调地区图书采购与藏书建设创造条件,为选择研究课题提供情报源,受到图情界的好评。
专题书目也是我馆书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我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满足本市生产、科研需要中,通过社会协作,适时编制各种专题书目。专题确定与编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配合党的宣传任务、纪念活动、学习活动及时编制专题书目。例如当时配合国际共运,及时编印《列宁著作及有关资料》系列书目、《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关资料目录》等专题书目;配合重大纪念活动和学习活动,及时编有《有关庆祝上海解放十周年资料索引》、《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图书介绍目录》以及《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向雷锋同志学习》等书目,由于上述书目主题讲究现实性、选材强调针对性、传播需求及时性,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部分书目只得重版加印来满足需要。
(2)通过众多的书面或专题咨询、定题跟踪服务、专题书刊展览等,从中选择在生产和科研上有较大参考作用和影响的专题。我馆经过材料积累、提炼、充实而逐步形成的,例如1963年至1964年编印的《上海地方资料》(建国前部分)(分中、西、日三分册),收集文献资料近万条,其中中文部分近6千种,都是从咨询材料积累、挑选、整合、编制而成的。定题跟踪服务也是开辟专题的重要途径,我馆1961年编辑的《传染性肝炎资料索引》开始于为医务工作者提供肝炎资料跟踪服务,后来通过专家、教授使用认定,由我馆整合、择要而编,从而提升了书目质量。从专题书刊展览中摄取专题也是编制专题书目的便捷方法,如1961年我馆联合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书刊展览”,展出资料比较丰富而又珍贵,经整理、补充,相继编成《辛亥革命书刊目录》。由本馆铅印出版。
(3)根据工农业生产的特点与需要,有选择地推广和交流技术革新的成果,也是推荐书目在生产领域中大有作为的场所。我馆书目部曾在1963年前后编制了一批普及生产技术知识和改善生产措施为主题的推荐书目。如《电工技术推荐书目》共8辑,内容包括电工、电力输配原理到电工安全操作的整个技术过程;又如配合当地农务需要而编制的《农业技术文摘》达114期,通过各郊县图书馆、公社,按时发送到生产队。书目主题精当,灵活多样,一事一目,如《防除水稻螟虫》、《元麦栽培》等,书目既配合生产实践揭示文献内容又载明文献出处,具有一定的深广度和实用性,颇受读者欢迎。被工农读者誉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读书的捷径”,是解决生产问题的“单方”。
(4)与生产、科研单位联合编制专题书目。这是我馆在1961年探索专题书目编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对书目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自1961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联合编制《传染性肝炎资料索引》开始,相继与上海电机厂合编《国外农业电气化资料索引》,与上海市科技情报所合编《石油化工(乙烯、丙烯部分)专题书目索引》(西、日文)等专题书目。
实践证明,专题书目一经与生产、教育、科研单位机构协作,不仅定题准确服务对口,并能直接受到读者的及时反馈信息,有助于克服书目选题偏离实际的弊端,使书目质量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在馆藏书目编制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果,先后编印《馆藏俄文期刊目录》、《馆藏尖端书目》、《馆藏科技期刊目录》(中、西文)等。
1.3 1966-1976年
文革期间,1966年10月-1973年9月《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停刊,1973年10月复刊时,改名为《全国报刊索引》。
1966年10月,《上海市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停刊,1972年7月《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哲社版)复刊。
1967年与上海市科技情报所合编《技术用纸国外资料题录》,722页油印。四五年内,分别与上海电影工业公司合编《最新国外电影工业资料题录》、《国外电影工艺资料题录》,与上无15厂合编《国外太阳能利用资料索引》以及《章太炎著作目录》、《上海市农业外文图书联合目录》等数种。
1.4 1977-199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振兴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书目工作正面临一场改革服务手段、如何高效地向社会提供各种密集型知识信息的挑战。这一时期,我馆书目工作重点是以努力促进重点书目配套、延伸,逐步完善书目体系。同时,创造条件加速实现机编报刊索引,取得可喜成果。
在图书文献整理开发方面,由我馆以主要核心馆参编、由顾廷龙主编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根据周恩来总理1975年10月病重期间指示编辑的一部反映我国当代收藏古籍善本的大型联合目录。《书目》共收录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781个单位所藏古籍善本6万余种,共13万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5-1996年间陆续出版(见下文介绍)。1979年我馆又编辑出版一部大型丛书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1984年完成《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索引》的编制出版(见下文介绍)。同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则是我馆于1957年编印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方志目》的基础上,收录有5400余种,其中有宋版本《吴群志》等,均为国内外罕见之本。另外还编有《馆藏1949-1974年中文图书目录》以及个人著述书目《郭沫若著译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丛书)》(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1904-1949)》和1984年创刊的《上海市港澳台(哲社)新书联合目录》(月刊)等出版,从不同侧面,发掘报道本馆和上海地区有关图书的收藏状况。同时,在配合形势教育方面,也编制了一系列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书刊资料简目》、《毛泽东著作、生平目录索引》(1971.1-1983.10)、《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习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资料简目》,以及《“左联”纪念与研究资料简目》(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在外文图书方面,1992年我馆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报道馆藏中2009种从1515年到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珍本图书目录。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见下文介绍),并逐年推出馆藏目录计有《馆藏外文有关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书目》等。同时为配合生产科研课题及时传递国外最新科技信息,我馆通过国外书刊展览和定期跟踪服务方式,编制有关专题书目、新书通报、专题快报,方便读者迅速掌握国外科技动态和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如编制《国外计算机自动化书刊资料目录》、《国外钢铁工业期刊资料题录》、《高炉炼铁文献索引》(外文期刊部分)、《外文科技新书通报》及《科技资料专题快报》等,其中《科技资料专题快报》自1978年创办以来,先后编印数十个专题,如国外化工化学、国外钢铁、国外农机具中译文资料、国外住宅等,深受读者好评。
在报刊文献编纂方面,我馆继1982年编印《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之后,于1986年又编制出版姐妹篇《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1898-1949),它从馆藏建国前3600种中文报纸中选取1400余种,收录其副刊7078种。报纸副刊内容非常广泛,史料极为丰富。它既是原报正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又自成体系,其独立性可与杂志媲美,不失为报刊文献中颇具参考价值的信息源。《副刊目录》的出版,对揭示我国建国前中文报纸副刊的沿革变化、副刊存量和检索副刊文献信息提供了重要工具。至今仍是我国唯一的一部综合性副刊目录,填补了我国目录领域的一个空白。1985年以来,我馆不断探索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报刊索引编制,《全国报刊索引》在扩大检索途径,实现编辑计算机化和建立《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见下文介绍)。
1984年我馆参加由上海书店组织的《申报索引》的筹备和编辑工作,编纂全套《申报索引》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申报索引》(1919-1949),全书共30册,2280万字,2008年出版,被列为国家重点书目。我馆主持编纂其中7册(见下文介绍)。1985年我馆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合编并由该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孤岛”时期文学报刊编目》(1937.11-1941.12),为有关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文献信息。同时,在外文期刊方面,1979-1982年期间先后编印《馆藏主要外文杂志(上海资料)索引》和《馆藏西文科技期刊目录》。
视听资料在我馆还是一项较新颖的工作,单唱片收藏达15万张,可称全国之最。为利于开发文艺创作、教育研究,根据视听资料不同类型、内容,当时着手编制有关目录,分辑编纂各类专题目录,如1984年编辑的《馆藏建国前歌曲目录》其体例是以演唱者为标目,按其姓名笔画为序汇集本人在各个时期的歌曲,比较符合视听者按人索曲的检索习惯。而1990年编辑的《馆藏戏曲唱片目录》则侧重于对各戏曲行档、流派的代表性,注意考证唱片版本,辨其真伪,目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颇受戏曲界重视。
1.5 1996-2011年
1996年随着馆所合并、新馆落成,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不断刷新应用,依托馆藏文献的迅速增长和优化组合,加强力度抢救整理历史文献和有关馆藏目录的编制。同时关注从传统的印刷体书目、索引转型为集印刷版、电子版以及网络化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产品,推上新台阶。这一时期,在编制馆藏特色图书资料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开拓报刊文献回溯和专题数据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图书资料整理与开发方面,馆所结合历史文献抢救整理积极编纂二次文献,除了1998年5月编制《中国近现代最新书目》之外,2000年5月,馆所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扼要规范地揭示了“上图”馆藏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著录,是中国家谱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成果,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提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224万字(见下文介绍)。2001年3月编制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参考价值的馆藏旧版日文文献书目,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文集、小册子、手写本、非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为日本宽正四年(1792)至昭和二十四年(1949)刊行日文文献。共收录文献41788条,覆盖馆藏8万余册旧版日文文献。《总目》分为正文和索引两部分(见下文介绍),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9年7月推出《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计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专题性联合目录,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地区收集的中国56个民族姓氏家谱的基本情况和存世的中国家谱姓氏状况(见下文介绍)。
在中文报刊整理开发方面,2004年6月我馆编辑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是一部全面系统揭示我馆最具特色的近现代期刊,收录量达18500余种,几乎占全国总藏量(23200种)的四分之三。其质量堪称独领风骚,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藏本乃是全国孤本、绝本、以及伪装本、再版本、改版本期刊等。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从近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面貌,对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总目》著录严谨,采用按国家标准《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连续出版物》(ISBDC)(S)Rerr.ed.1987)的有关规定,著录中文期刊题名、责任者项、卷期年月标识项、出版发行、文献细节描述项及附注项,提供多种检索途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有的放矢,提供了极大方便。
《总目》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上海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分课题。2004年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1年《全国报刊索引》(1950-1992年)回溯数据库出版,2002年出版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网络版),2006年《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http://www.cnbksy.com)网络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收录范围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全部领域,收录年限回溯至1833年,数据更新频率为周更新。2011年,该网站升级为二次文献共建共享网络服务平台,这是《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联合海内外广大图情界同仁,在特色资源、近代文献等珍贵文献抢救和发掘方面的合作共建。新平台本着“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增值高效”的理念加速文献检索与传递,提供多维的导航服务功能,旨在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势互补,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与水平,丰富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全面性、多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参考和决策咨询服务,也为海内外研究国学的人士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2 鸿篇钜著 群星荟萃
在上海图书馆编制的千余种书目索引中,有不少学术和史料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备受瞩目、影响较大、成为不同时期中国图书馆界书目索引的代表之作。现选几部作简要评述。
2.1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于1959年至1962年陆续编辑出版的一部中国古典文献目录,由顾廷龙主编。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典籍,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我国文化学术的深厚渊源。
丛书是汇集了许多重要的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丛书的辑印,则在保存和流通书籍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当时要编制一部收集齐全的中国古籍目录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上海图书馆决定以自己的馆藏为基础,联合全国各大图书馆,首先选择古籍丛书目录的编制。
关于中国丛书目录,过去国内外都有人编过。但我们从事的规模是空前的,在编制方法上既吸收前人的经验,又有所创新。《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联合目录,它收集全国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古籍丛书共2797种丛书的不同版本。所收录的最早丛书,从成书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的《儒学警悟》(内容多为记载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到1958年出版的《古代戏曲丛刊》,基本上包括了中国750多年间所刊行的各种主要古代典籍的丛书。经辨析异同,剔去重复,汇集单独著作38891种,其丛书子目达70000余条,接近于我国现存古籍的半数。由于丛书众多,子目浩繁,每部少则二、三种,多则三四十种,因此这部目录按总目、子目、索引分三册出版,共950多万字。总目是按每种丛书的性质而编的分类目录,以丛书书名为标目。子目是以每种单独的著作书名为标目的分类目录。分类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两个部分,又附《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供读者按图索骥。值得一提的是,《综录》在编制方法上力求推陈出新。鉴于中国古籍长期来因辗转重抄或一再重刻,因而不同的丛书之间,不同的子目之间,同一丛书或同一子目不同版本之间,情况错综复杂,很不一致:或同书异名、同名异书;或种数有出入、卷期有多寡;或同一著作而题不同著者、同一著者而不同署名;或增入注释、删去标记。都经过逐条排比考订,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使书名、著者,版本和著录达到统一,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目录学已存在矛盾,使丛书子目的复杂变化的情况在目录上简明地反映出来。
《中国丛书综录》分三册,共950万字。1959年至1962年分为三卷由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重印出版,2007年增订再版,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自1959年陆续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热情赞誉和好评,《人民日报》曾发表专文介绍,入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条目。
2.2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
上海图书馆于1960年-1964年编辑,收录了从1857年到1918年60年间出版的495种11000余期主要中文期刊的篇名总目。中国近代期刊种类众多、篇目浩繁、宏纲琐闻、蔚为大观。
《汇录》收录的第一种期刊,是1857年由英国人伟烈亚力(Alcxander Wylie)主编,在上海出版的《六合丛谈》。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次出现反复曲折。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期刊在这个历史时期陆续出版,如1895年在北京出版的《万国公报》,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最早的刊物;1905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以后到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刊物。同时,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形成和发展,在民族工商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创办了一系列经济刊物,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商学会杂志》、《中国实业杂志》、《商务报》等,以及与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文艺刊物也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相继创办一批中国最早出版的各类近代刊物。如中国第一份妇女期刊《妇女报·女学报》(1899)、少儿启蒙刊物《童子世界》(1903)、综合性教育刊物《教育杂志》(1909)以及文学期刊《瀛寰琐记》(1872)、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等。《汇录》所收录的这些期刊,蕴藏有大量的史料,对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也是一部联合目录,所收录各种期刊都注明收藏单位,包括全国各地51个图书馆,从而摸清了中国近代期刊现存情况的基本脉络;编制体例严谨、著录详细:各种期刊按其创刊年月顺序编次,把刊期、创刊及停刊时间,编辑者、发行者、出版年月,以至分栏标题篇名、著译者和本刊提要等分别著录。全书3卷6册。第1卷(1册)1857-1899年;第2卷(上中下3册)1900-1911年;第3卷(上下2册)1912-1918年。第1卷196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修订重印,第2卷3册于1982年出齐,第3卷2册于1983年出版,全书1280万字,书名由吴玉章同志题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图情界的交口赞誉,著名学者汤志钧先生称,《汇录》的问世,“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香港《抖擞》杂志曾评论:“《期刊汇录》的出版为研究工作者带来无限的曙光”,对认识中国早期期刊“居功不浅”。又如在日本的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京都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等都把《汇录》专门列架,任人阅览。《汇录》入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条目。
2.3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根据周恩来总理1975年10月病重期间指示(“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编出来”)编辑的一部大型古籍联合目录。1978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央文化部筹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廷龙主编,上海图书馆以主要核心馆参编。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反映我国(除台湾省外)当代收藏古籍善本的大型联合目录。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典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明确善本收录范围,是开展全国普查、版本鉴定和编目著录的根本,是保证《书目》科学合理的重要环节。
《书目》在古籍善本的收录范围上原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仅指精力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收录对象还包括“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古籍”均予收录。按照这一原则,《书目》收录全国各地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781个单位所藏的古籍善本约6万余种,共13万部,可谓累珠成串,集腋成裘。不仅收录了大量宋元善本,还收录了近年来新发现的善本,如唐代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残卷等;而且收录明清稿本、校本和抄本甚多,如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朱骏声所著《通训定声十八卷东韵一卷》的稿本,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一卷》的稿本。又如明代万历闵齐伋刻的三色套印本《三经评注五卷》,明代会通馆铜活字印本《会通馆校正音释书经十卷》等,是中国印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善本。足见其宏富精瞻,超轶前代。
《书目》分类大体依四库分类排比,各部类目酌予删增修订,汇刻群书,归入丛书部,列于四部之后,共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但经、史、子、集四部中,同一部类的书汇编为丛书者,俱入所属部类,并辅以索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丛书这种出版形式,自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出现我国首部丛书《儒学警悟》辑印以来,发展至清代,已蔚然可观,有成为一个大部类的趋势。《书目》在分类体系安排上适时增添丛书部安置在四部之后,实为开创古籍分类之先河。如《书目》(丛书部)收古今丛书善本622部,分汇编、地方、家集、自著四类。
《书目》款目著录顺序是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每部类所录各书以著者时代先后为序排列;对曾用作清代四库底本者均予标明;各卷条目均有编号,卷后附有藏书单位代号表和检索表,通过书名编号和该书收藏单位代号,读者可一索即得。
该书是建国后第一部全国性古籍善本目录,既是一本工具书,又是一部学术著作。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古籍版本鉴定、著录、分类以及编辑出版的成果与水平。
全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经部1册1985年12月出版;史部2册1991年5月出版;子部2册1994年出版;集部3册1996年12月出版;丛部1册1989年12月出版。
1995年《书目》定稿之时,中央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总结暨表彰大会上,既肯定《书目》成果,又表彰了为《书目》作出杰出贡献的部分工作人员。李一氓同志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祝贺。此后于1997年该书荣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2.4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上海图书馆长期重视家谱的搜集与收藏,经过顾廷龙馆长等几代上图人的共同努力,成为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作为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馆所着力整理开发馆藏家谱,将尘封已久的家谱编目上架,培养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要》是上图馆藏家谱的首次汇总。1997年底上图专门成立了谱牒研究中心,对整理、开发和研究馆藏家谱做了总体规划,组织专家及专业人员编纂《提要》。该目录是第一部系统的家谱提要式目录,即按照统一的体例要求,对每部家谱编写提要。它不仅著录家谱的谱名、责任者、版本年代、册数等基本著录项,还撰写每个家族的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历代名人等项内容,并对家谱的特色和价值进行揭示,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自制定编纂体例至书目付梓,历时两年半,于2000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提要》收入上图家谱11700余种,328个姓氏,共计200余万字。姓氏分布上以张、陈、王、李、刘、吴、周、朱、徐、黄为最,同时又有支、后、青、昌、首、把、索等80余个冷僻姓氏的家谱。地区分布上遍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又以浙江、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为最广。此外目录还收录有满、蒙、白、回等少数民族家谱,朝鲜、日本等海外家谱以及100余种近现代名人家谱。丰富的家谱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寻根认同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提要》的问世为后来《中国家谱总目》的成功编纂提供了经验和模板,是提要式家谱目录的开创者。此书发行后,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2000年荣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2001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2.5 《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世界“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确定该项目由上海图书馆主持,于2001年5月被审定批准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将全世界收藏的中国家谱编撰成一部联合目录。
《总目》编撰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00年6月至10月。组织项目人员对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的现存家谱目录及数据库进行摸底排查,起草制定“编纂方案”等四个条例。二.启动阶段: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11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了《总目》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海内外25家编委成员单位共3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标志《总目》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三.编纂阶段: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各编委单位对本地区收藏家谱的单位乃至个人收藏者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发动工作与组织工作,查阅每部家谱,完成本地区的著录表。四.汇总审稿阶段:2004年1月至2008年。上海图书馆组织专门审稿班子对各编委单位汇总到上海图书馆的著录条目进行审校、查重、归并、定稿,这是关系《总目》质量的最后把关工作。
《总目》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收录家谱的数量众多,较完整的揭示了海内外各地区收藏中国家谱的基本情况。以前出版的家谱目录,最多的收录一万余种。这次汇总到上图的家谱著录表共达76781份,扣除复本,则收录家谱为52401种。二是收录家谱的姓氏众多,计608个,较全面的揭示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及其分布状况。三是著录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四是《总目》著录时间跨度长,收录家谱下限为2003年。五是编制多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编纂《总目》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编纂《总目》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空前大调查,从而摸清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基本状况。其次,《总目》的编纂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谱文献进行重新梳理、抢救的过程。第三,编纂《总目》为学术界利用开发中国家谱资源提供了重要信息。第四,编纂《总目》,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更全面、更完整的线索。
《总目》于2008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0卷,计1200万字。出版后获学术界较高评价,先后获2008年度优秀古藉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图书特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并于2010年12月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
2.6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
上海图书馆于1980年编辑出版的又一部丛书目录。它收录自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丛书。这些丛书,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用铅字印刷的现代出版物,其装订形式不同于过去的线装,习惯上称为“平装”;第二,它是现代人的著作或外国著作的译本,也有少量是古代著作的重印本或现代人的注释本;第三,它同一般线装古籍丛书的最大区别是,这些丛书经过预先编定和成套出版发行的较少,而常常是出版者先定一个丛书名称,然后陆续出版单种著作,以致一部丛书究竟包括多少著作到后来人们多不了解。图书馆对这类图书的著录,一般都作单种处理。无论出版家或图书馆过去都没有编过这类丛书的总目录。上海图书馆对其馆藏中这一部分出版物进行了整理,将所有冠有丛书名称的图书集中起来,汇集成套,总计有丛书5549种,所包括的单种著作共30940种。基本上收集了上世纪前50年内出版的主要丛书,并汇集不少稀见本丛书。如现存最早的1902年出版的《帝国丛书》,早期传播国外文化学术思想的《严译名著丛刊》、《林译小说丛书》、《万有文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康民尼斯达丛书》;五四以来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文学艺术丛书,如有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乌合丛书》,沈雁冰主编的《创造社丛书》以及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等等。又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过重要宣传、推动作用的《农民运动丛书》、《响导丛书》、《解放丛书》等。这些丛书中的初版本、毛边本不少已为海内孤本。
《目录》以丛书名称为标目,按字顺排列。1984年又完成《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索引》的编制,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两部分,并且统一了各种著译者的名称。为方便查阅考订,书目附有《中国著者名字、号、别名、笔名录》及《外国著者汉字译名异名表》。
《目录》虽然还不能包括1949年前出版的所有近现代图书,也未能包括上海图书馆这方面的全部馆藏,但是上世纪半个世纪主要图书文献大都在《目录》中有所反映。它同《中国丛书综录》相照应,使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丛书有了逐渐趋向完整的目录,为研究中国丛书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香港《大公报》曾评论《目录》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最为出色的工具书之一。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热情地指出:“这部《目录》的出版,为研究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希望上图多多编些这类工具书有益于大家”。全书包括《索引》共计510万字,由本馆编印、发行。
2.7 《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
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报道馆藏中2009种从1515年到1800年初由欧洲出版的珍本图书目录。
自从16世纪下半叶葡人发现海路之后,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渐渐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开拓了东学西被和西学东渐的双向交流渠道,从第一部中国典籍《大学》和《论语》部分篇章被译成拉丁文到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译《几何原本》的出版,在这条欧亚通道间出现了“中国热”,他们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今史实的著作。《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严格根据国际图联(IFLA)的珍本规定1800年以前的活字印刷的欧洲古典图书,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文种涉及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德等10多种语言文字。其中以早期汉学著作最引人瞩目。如1585年门杜萨的《大中华帝国史》、1615年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记》、1642年鲁德照的《中华帝国史》、1655年卫匡国的《鞑靼战纪》、1697年莱布尼茨的《中华新事萃编》、1701年李明的《中国现状新志》等,尤其是钱德明编著的著名巨篇《中国杂纂》(这部4开本16册的鸿篇,从1776年出版第1卷到1814年第16卷付梓,历时40年)与1735年杜阿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被史学公认为东学西被史上的双璧,弥足珍贵。
《书目》详尽著录或考证每种图书的著者并附注其生卒年、书名、出版地和年月,全书正文、序、目录、附录、勘误表等的页数、版式尺寸、版次、卷数、收藏家的印鉴、签名等,并描述书名页,部分书附有内容介绍。书目附有人名、主题、语种、出版商和出版地索引。
《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有助于中外学者对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传教史以及对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史料价值。本书于1992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2.8 《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
上海图书馆于2001年3月编辑出版的一部具有较高史料参考价值的馆藏旧版日文文献目录。馆藏旧版日文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文集、小册子、手写本、非正式出版物等,出版时间为日本宽正四年(1792年)至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刊行的日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为20世纪上半叶,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出版的图书。《总目》收录文献计41766条,覆盖馆藏8万余册。
旧版日文文献呈现几个显著特点:(1)文献类目众多、主题资源相对集中。《总目》编入文献达41766条,涉及大中小类目共463个。在文献数量排名前4位的类目分别是经济类(7450条)、历史类(6600条)、文学类(6567条)、政治类(4230条),4类相加共达24847条,占《总目》文献总量59%。这与当时日本政府对华政治、经济政策研究的力度和日本侨民在华开展经济、教育、文化活动的实际利益是分不开的;(2)有关研究中国各类问题的文献资源较丰富。如中国地理研究文献,其研究范围除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侵占的中国各大城市外,还包括了云南、西藏、宁夏、内蒙等中国疆城和内陆省份地区。又如关于上海研究,内容涉及上海租界、历史、风俗、日本侨民等文献;(3)日本文学类图书数量众多,共有4607条,其中有一批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代表作,如《源氏物语》、《万叶集》、《平家物语》等,以及日本著名作家菊池宽、水上泷太郎、芥川龙之介、德富猪一郎、夏日溯石等人撰写的作品,十数次的被翻印出版,或结集出版。致馆藏此类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在沪日本侨民不断增加(近10万名)。
旧版日文文献不仅对研究中国及上海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日本侵华史和日本在沪侨民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还汇集了不少稀见文献。如1792年出版的《古今名人碁经选粹》,它是馆藏日文文献中出版年月最早的一套书,全书共4卷,专载围棋实战技术图谱,收录各种棋谱106幅。此外,还有出版于1797年的《东海道名所图会》、出版于1805年的《木曾路名所图会》等,介绍日本风土人情、工商贸易、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后者较珍贵的是毛泽东的日文手抄本《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最早发表于1940年1月延安创刊的杂志《中国文化》上,手抄本字迹清晰,它几乎是在毛泽东发表该文不久即被译成日文。
《总目》分为正文和索引两部分。正文部分为题名目录;索引部分为责任者索引和分类索引。《总目》由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基金部资助,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题签书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76万字。
2.9 《全国报刊索引》(月刊)
1955年由中央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定期汇编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出版的中文主要报纸期刊文献篇目的大型综合性检索刊物。
报刊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特点是内容庞杂多样、分散无序、交叉渗透。《索引》至今仍按月分类综合各个学科的报刊文献资料,分出哲社版和科技版两个分册。
《索引》在选材范围上注重政治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参考性原则,并兼顾地区和民族的特点。除确保重要期刊(核心期刊)全面系统收录以外,还注重收集有关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及基础学科的期刊,特别对于数量充足的同类专业期刊,通过排比、分析、鉴别,择优选用,及时报道各行各业的专业文章,同时注意内刊的收集,保障选用信息的完整性。
《索引》在分类表选择上,先后采用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本馆自编《报刊资料分类表》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不断完善分类体系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馆不断探索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索引编制,《索引》在扩大检索途径,实现编辑计算机化和建立《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方面取得显著成果:1985年与交通大学计算机中心合作,研制成功《索引》个别类目的“自动抽词、检索、编辑排版软件”系统,实现了一次输入、多次输出和自由词联机检索的功能。同年通过专家鉴定,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发明三等奖;1986年相继试编专题索引,为试编接近实用,1987年重新提出“《索引》微机编辑、排版、检索一体化系统”课题,完成《索引》(科技版)样本,该系统能提供分类,篇名、作者和刊名4种检索途径。于1989年9月通过专家鉴定,同年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完成机编《索引》(哲社版)的前期工作:调整《索引》款目著录的内容与格式向国家标准靠拢,新增著者索引和题中人名分析索引两个检索途径。报刊文献分类改用《中图法》(第3版)标引。为《索引》(哲社版)自1991年第1期起,正式实现机编创造条件。1992年末,我馆提出研制、开发《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1993年3月经文化部批准正式立项。1994年底,《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以机读软盘对外发行,受到社会欢迎。该库软件系统全部用C语言编写,具有编辑、加工、排序、格式转换、检索等功能。其中检索功能具备关键词、分类号、责任者、文献题名、母体文献、卷期年月、题中人名等途径,可满足用户的各种检索方式。该库于1995年4月12日由文化部主持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数据库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1996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改名为《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社科版》,同年推出《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科技版》。《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篇名库》(原《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浓缩了国内出版发行的各类报刊(包括港台地区)中的精华篇目数据信息,对报刊文献分类改用《中图法》(第4版)标引。数据库格式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其著录字段包括顺序号、分类号、题名、著者、著者单位、报刊名、年卷期、所在页码、主题词、摘要等十余项。具有学科齐全、种类繁多、信息海量、检索方便、界面友好、速度快捷等特点。该数据库已回溯至1833年,年更新量在50万条左右。
随着全文数据库的崛起,为更好发挥二次文献的浓缩性、汇编性、工具性的特点,全面、迅速地揭示和报道原始文献,2004年《全国报刊索引》以充分揭示馆藏报刊资源和实现“一全”、“二大”、“三快”、“四高”为目标,即收录报刊品种全、收录数据量大、数据时效性快、数据质量高的要求,对数据制作和编辑过程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流程改革。改革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年制作能力达到250万条以上,编辑出版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目次库》,目次库中将收录报刊品种扩大至1万种左右,几乎囊括了国内出版的所有报刊,使用户真正能利用《全国报刊索引目次库》实现报刊信息的查全、查准、查新。同时,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2006年《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http://www.cnbksy.com)网络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学科门类齐全,收录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回溯性强是课题立项的调研、大型课题的文献检索无法替代的数据库。分类和著录继续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和GB3793-83检索期刊著录规则,并根据图书馆使用特点新增了刊名库,在刊名库中提供刊名、刊期、主办、地址等报刊的基本信息以及馆藏信息,便于图书馆用户能及时添加自己的馆藏信息,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此外,为有效弥补索引数据库的局限,网站通过E-mail提供原文传递服务。2011年,该网站升级为二次文献共建共享网络服务平台,这是《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联合海内外广大图情界同仁,在特色资源、近代文献等珍贵文献抢救和发掘方面的合作共建。新平台本着“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增值高效”的文献检索与传递,提供多维的导航服务功能,旨在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势互补,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与共享水平,丰富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全面性、多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参考和决策咨询服务,也为海内外研究国学的人士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在不断完善二次文献功能的同时,《全国报刊索引》还致力于馆藏文献的揭示和利用,进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陆续制作了《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1850~1951)。
2.10 《申报索引》(1919-1949)
《申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出版时间长达78年,经历了晚清、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内容涉及到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文献,不失为我国又一座近现代史料的宝库。
编纂《申报索引》是我国学术界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上海书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影印全套《申报》的同时,也开始规划《申报索引》配套工程。1984年就编纂方案中的索引主体框架、资料和人物选录范围、题目标引规则的建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面对《申报》篇幅浩繁、内容庞杂、信息无序的特点,1984年编印了《申报分类索引》和《申报主题索引》两种试编本,向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申报索引》在编纂方案的反复探索和实践中,最终选择《申报分类索引》模式,从而使索引体系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增强了它的可读性。进而提升了索引的功能:索引不仅是检索《申报》史料的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的一部可供阅读的史料书。这正是《申报索引》最显著最具原创性的一大特色。为畅通检索途径,除了以新闻资料的分类索引为主要检索手段外,还配置了4个辅助索引:人名索引,副刊《自由谈》篇名索引、作者索引,《申报》影印本编号、页码与《申报》出版日期对照表,以方便读者检索所需文献信息。如查阅1919年“人名索引”中反映的周恩来4条索引指向的文献,就可了解这位伟大革命家早期活动的珍贵资料;通过《自由谈》篇名索引、作者索引的查检,可以了解中国近代报业史、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副刊的全貌。
1984年在馆领导支持下,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积极参加了上海图书馆组织编纂《申报索引》的筹备和编辑工作,并由上海书店、我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及本市有关高校、出版社等6个单位组成的编委会。编纂全套《申报索引》既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申报索引》仅完成其中1919年至1949年部分,按年编册。在联合编制中,由我馆主持编制的《申报索引》计有1919、1924、1931、1934、1935、1947、1949年7册。其中当年已出版的《申报索引》(1919-1920)卷,198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1990年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二次文献优秀成果奖”;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的《“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上海书店出版社《申报索引》列选。评委会认为,《申报索引》的出版将为申报开发利用带来更大的便利性。
《申报索引》(1919-1949),全书30册,共2280万字 ,2008年4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上面介绍的几部大型书目索引的编制,是上海图书馆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就其作用来说,它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特色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为有关研究工作者利用我馆以及其他兄弟图书馆的丰富的书刊提供线索,为发展与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对大量历史上留下来的中外文献典籍从目录学的角度做初步的整理和总结,进而为学术界全面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顾廷龙.合众图书馆小史.上海:上海图书馆建馆35周年纪念文集,1987:1-7
2 固寒.明复图书馆前后.上海:上海图书馆建馆35周年纪念文集,1987:35-37
3 顾华.从甲子社到鸿英图书馆.上海:上海图书馆建馆35周年纪念文集,1987:38-41
4 狄华,张贤俭.上海图书馆书目工作的回顾和前瞻.上海:上海图书馆建馆35周年纪念文集,1987:43-51
5 张贤俭.把报刊文献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纪念《全国报刊索引》创刊32周年.图书馆杂志,1987,6(5):10-13
6 《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引领学习 激扬智慧——关于《全国报刊索引》发展战略的思考.图书馆杂志,2005,24(11):27-29;79
7 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 张贤俭,李文,夏祖德.《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的编纂.上海:社会科学,1984(2):92-95
9 上海图书馆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经部)
10 张贤俭.上海图书馆在书目工作中的贡献.北京: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5):31-35
11 顾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总目》简介及原著(本馆)
12 萧斌如.谈《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上海图书馆建馆35周年纪念文集,1987:100-106
13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4 《上海图书馆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建国前)史料(本馆)
15 唐晓云.《申报索引》出版纪事.中国索引,2008(2)
张贤俭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索引学会学术顾问,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吴佩娟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信息处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