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索引的几点思考 葛永庆
发布时间:2018-09-27  浏览次数:19

关于索引的几点思考

 

葛永庆

 

    本文选录作者历年来关于索引的一些思考,虽不成文,但涉及目前索引定义、功能方面的争议,索引人才培养以及索引发展中传统与革新、普及与提高等问题。

关键词  索引  图书索引  索引精神  索引质量  索引意识

 

(一) 什么是索引?这早已有了经典的定义。在我看来,“索引”这个词言简意赅,很说明问题。“索”即索取,“引”即引导。索引就是帮助、引导用户检寻信息资料的重要工具。

(二) 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索引吗?2003年,台湾媒体就图书编制索引问题,引发过一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深度对话。有人说“现在网络世界如此发达,十八世纪才出现的索引,并不是书本的必要部分,迟早会从实体书的书页中消失。”(台湾《中国时报》2003831日,陈颖青:《你需要注释、索引、参考书目吗?——编辑与读者展开一场网上辩论》),在我们这里,其实也有不少人对索引感到陌生,有些图书从业人员甚至认为索引多余,对其功能缺乏足够认识。从目录、索引到数据库,形式不同,实质无异。说明索引正与时俱进,其生命力实在是无可置疑的。

(三) 为什么说工具书和学术著作必须配备索引?国外对索引历来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与这类出版物质量密切有关的组成部分。反观我国虽然图书品种不少,但在图书出版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还有相当差距。图书索引的缺项就是一例。由于这个原因,甚至影响了与国外开展正常的版权贸易,拖了我国出版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后腿。

(四) 图书索引在出版物中的地位真的那么重要吗?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入门》一书要求百科全书不但要有“丰富而精确的资料”,而且要“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时代的智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此,各种类型工具书(含学术著作)应帮助读者迅速地从中捕获所需的知识及相关信息,并利用它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有机的思维活动;而作为工具书和学术著作编著者,更应责无旁贷、坚持不懈地为保证图书质量作出努力。

(五) 工具书和学术著作的检索性究竟体现在何处?不少图书从业人员认为图书已有目录,再编索引,费时费力,实属多余。目录虽也是检索手段,但它只是内容章节的逻辑排列,至于隐含在书刊内容中的大量信息,从目录上是无法检索到的;目录也难以全面反映。这就只有依赖索引,特别是具有内容分析功能的索引,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六) 如何提高和保证索引的质量?老一辈索引家曾把索引看作是穿针引线,看似平常,其实却蕴含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不管历史流逝多久,一定要继往开来,决不让人们遗忘和失去那些值得保留的东西。这种扎扎实实、埋头苦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广证博引、寻根究底的索引精神,不仅体现了传统索引的精髓,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索引质量是索引的生命。我们不能忘记索引的主旨是引导,而不应误导。

(七) 索引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二十世纪初,我国曾兴起过“索引运动”;还产生过“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中法汉学研究所”等专业机构推进索引编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索引学会的建立又开创了我国索引工作新局面。但是,毋庸讳言,迄今为止,我国索引的理论研究仍较薄弱,高校中也未开设索引课程,这对索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很不利的。

(八) 索引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已多次论及索引的重要性,并表示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这一工作。许多出版单位已经或将逐步落实,如近年来地方志、年鉴飞速发展,他们多次提出要求索引专家前往指导。鉴于此,索引学会如何紧跟形势,加快步伐,在做好索引的普及与提高的同时,抓紧培训索引编纂人才。

(九) 索引能作为产品走向市场吗?答案是肯定的。索引一定要走向社会才会具有强大生命力。要做到这点,我看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人的索引意识普遍增强;二是索引工作者职业化。

(十)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很必要,但我们究竟向国外同行学习什么?鉴于我国索引界长期处于凝固和滞后境地,亟需开拓视野,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走国际化道路。索引国际化是我国传统索引向现代索引转型的唯一捷径。这方面,除了与国外索引家对话,开展交流和合作外,他们的一些期刊和其他出版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借鉴,如英国的《索引家》杂志,历史悠久,可以组织文章择优介绍。总之,开展国际交流不能事倍功半,流于形式。

 

葛永庆  中国索引学会创始人、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