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国内专利公开与授权情况的文献计量分析王庆涛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6

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国内专利公开与授权情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庆涛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640

 

    从总体变化趋势、专利分布领域和发明人构成3个方面,对华南理工大学2007-2011年间公开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规律、领域分布、合作情况和发展趋势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的专利科研情况和发展趋势,对学校科研管理及开展科研教学提供专利文献分析依据,为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及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助力。

关键词  专利  文献计量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From the overall trend, patent distribution field and the inventor,the paper analyzes of open patent data of th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in 2007-2011 year, and summarizes innovation activity time rule,field distributio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Keywords: Patent, Bibliometrics, South Chin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1]。

本文采用科学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华南理工大学2007-2011年间公开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的专利科研情况和发展趋势,对学校科研管理及开展科研教学提供专利文献分析依据,为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及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助力。

1 数据收集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的官方公开数据。资料收集方法如下: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高级检索页面,在申请人栏内输入“华南理工大学”,同时在公开日栏中输入“2007 to 2011”,检索出华南理工大学2007-2011近五年公开的所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然后将检索的数据进行下载统计,对无效专利进行了剔除,采用专利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3]。

本文数据采集限定说明:1)以国内专利为统计对象;2)涉及的专利申请量以公开的专利数量为准,没有公开的不予计算;3)以职务专利为统计对象,不包含非职务专利;4)剔除了无效专利(专利法律状态:撤销或视为撤销)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类型。其中发明专利技术含量最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据统计,从2007-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被公开的专利申请数量为2767件,申请人数为164人(平均专利数为16.87件),发明人数为3423人(平均专利数为0.81件),大组数为1374(平均专利数为2.01件)。其中:发明专利为2085件,占75.35%;实用新型专利629件,占22.73%;外观设计专利53件,占1.92%。华工独立申请2480件,占89.63%,与外单位合作申请287件,占10.36%,合作单位有163个(包括高校及企业)。详见表1

1  专利整体统计分析

   分析项目

 

分析对象

专利数

/占总百分比率

申请人数

/平均专利数

发明人数

/平均专利数

大组数

/平均专利数

所有专利

2767/100%

164/16.87

3423 /0.81

1374/2.01

发明和实用新型

2714/98.08%

164/16.55

3374/0.80

1355/2.00

发明

2085/75.35%

146/14.28

3031/0.69

1196/1.74

实用新型

629/22.73%

51/12.33

1152/0.55

548/1.15

外观设计专利

53/1.92%

2/ 26.50

59/0.90

19/2.79

             

从上述总体统计数据可见:1)专利数量高,达到2767件,发明专利占绝大多数,达到了75.35%,说明申请专利的科技含量高;2)申请人数(专利权人)众多,为164,多为高校及校外企业,证明华南理工大学与外单位合作紧密,很多专利都是高校和企业横向项目的科研成果,而横向项目又是最紧贴市场需求的;3)发明人数多,为3423,专利成果大多不是个人名义申请,而是科研团队集体申请,说明华南理工科研合作开展得很好,项目组合作紧密、人才济济,具有很强的科研及攻关能力;4)专利大组数达到1374,专利覆盖领域广,科研工作十分细化,各个学科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些是和华南理工大学多年来长期推行实用科研的发展策略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广东本地企业对知识产权强烈需求的体现。

2.1 专利的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专利的总量变化趋势分析详见表2

2  专利总量趋势分析

    申请年份

 

分析对象

2006

/占百分比

2007

/占百分比

2008

/占百分比

2009

/占百分比

2010

/占百分比

2011

/占百分比

所有专利

375/13.55%

569/20.56%

576/20.82%

833/30.10%

396/14.31%

771/0%

发明和实用新型

375/13.82%

569/20.97%

576/21.22%

784/28.89%

392/14.44%

770/0%

发明

259/12.42%

429/20.58%

434/20.82%

609/29.21%

349/16.74%

652/0%

实用新型

116/18.44%

140/22.26%

142/22.58%

175/27.82%

43/6.84%

118/0%

外观设计专利

0/0%

0/0%

0/0%

49/92.45%

4/7.55%

1/0%

             注:1)上表中只标注了申请年份为2006-2011年,还有个别专利的申请年份为2005年之前,由于数量较少,就没有列在表中;

                                           2)按照我国的专利申请制度,专利一般是在申请日后18个月内申请公开,所以目前的统计中,已公开的2011年申请专利数为0,为便于比较,

现按申请日期为2011年补入数据,占百分比部分保留0%,以示区分。

 

基于2006年的专利增长分析见表3

3   专利增长分析(以2006年为基年)

  申请年份

 

分析对象

2006/基年

2007/增长率

2008/增长率

2009/增长率

2010/增长率

2011/增长率

总量(发明和实用新型,不包括外观设计专利)

375/1

569/51.73%

576/53.60%

784/109.07%

392/4.53%

770/105.33%

发明

259/1

429/65.64%

434/67.57%

609/135.14%

349/34.75%

652/151.74%

实用新型

116/1

140/20.69%

142/22.41%

175/50.86%

43/-62.93%

118/1.72%

                                    注:1)由于外观设计专利较少,故未分析外观设计专利变化趋势;2)已公开的2011年申请专利数为0,为便于比较,现按申请日期为2011年补入数据。

由表3中可以看出:1)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总量)都较2006年基年有较大增长,2009年、2011年出现两次增长高峰,增长率分别达到135.14%109.14%)和151.74%105.33%),呈现出双谷双峰的缓步增长趋势,这是由于科技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专利申请及公开周期也较长,故呈现出这种增长趋势;2)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是逐渐降低的,在201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是由于随着华南理工大学专利总量的稳步增长,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相应降低,另外专利权人有同时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来获取专利保护的申请策略(授予发明专利权时主动撤销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的科技含量也明显低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被发明专利替代,也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能力从“制造到创造”,在逐步推进科研创新。

2.2  专利分布领域分析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所有专利被分为八大部类。分别为:A.人类生活必需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G.物理;H.电学。

2.2.1  三种专利IPC构成

4  IPC部分布分析

   IPC

 

分析对象

A

总量

/占百分比

B

总量

/占百分比

C

总量

/占百分比

D

总量

/占百分比

E

总量

/占百分比

F

总量

/占百分比

G

总量

/占百分比

发明和实用新型

330/9.81%

553/16.44%

942/28.01%

106/3.15%

60/1.78%

289/8.59%

585/17.40%

发明

297/11.42%

389/14.96%

873/33.56%

83/3.19%

37/1.42%

156/6.00%

417/16.03%

实用新型

33/4.33%

164/21.52%

69/9.06%

23/3.02%

23/3.02%

133/17.45%

168/22.05%

 

附表4中可以看出,IPC部类C(化学、冶金,28.01%)、G(物理,17.40%)、B(作业、运输,16.44%)、A(人类生活必需品,9.81%)、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8.59%)都具有较高的比例,这正是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传统理工科强校的表现,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

2.2.2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IPC变化趋势

5  IPC变化趋势(按照比例由高到低排序)

  申请年份

 

分析对象

2006/基年

2007/增长率

2008/增长率

2009/增长率

2010/增长率

2011/增长率

C 化学、冶金

280/1

540/92.86%

513/83.21%

722/157.86%

363/29.64%

252/-10.00%

G 物理

128/1

202/57.81%

246/92.19%

287/124.22%

135/5.47%

190/48.44%

B 作业、运输

195/1

222//13.85%

252/29.23%

280/43.59%

144/-26.15%

155/-20.51%

H 电学

93/1

223/139.78%

238/155.91%

332/256.99%

112/20.43%

118/26.88%

A 人类生活必需

145/

131/-9.65%

168/15.86%

268/84.83%

140/-3.45%

110/-24.14%

F 机械工程、照明

102/1

118/15.68%

75/-26.47%

221/1.17%

64/-37.25%

52/-49.02%

D 纺织、造纸

19/1

36/89.47%

34/78.95%

76/300.00%

18/-5.26%

32/68.42%

E 固定建筑

18/1

20/11.11%

20/11.11%

23/27.78%

25/38.89%

16/-11.11%

注:1)已公开的2011年申请专利数为0,为便于比较,现按申请日期为2011年补入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来各部专利,申请变化量的情况。C部在2007-2009年都保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92.86%83.21%157.86%G部在2007-2009年也都保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5781%92.19%124.22% B部在2009年也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43.59%H部在2007-2009年也都保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139.78%155.91%256.99%A部在2009年也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84.83%F部自2007年申请量逐年降低,这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持续萧条,重工业利润偏低,可创新领域逐渐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研发重心发生转移;D部在2007-2009年也都保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89.47%78.95%300.00%E部各年发展速度缓慢,基本维持缓慢增涨,这是由于建筑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不同,很难申请专利,也很难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建筑行业的发展;2011年,可以看出G部、H部、D部都有较高的增长率,而相对的C部、B部、A部、F部、E部出现相对的负增长。这代表学校科研的重心领域的调整与转移。

2.2.3  专利技术领域的分布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与技术领域分类对照表,通过分类号可将华南理工大学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划归为多个技术领域,本文选取排名最为靠前的20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

6  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排名

名称

大组

专利数

排名

名称

大组

专利数

1

水、废水或污水的处理

C02F3/00C02F1/00C02F9/00

193

11

使用有机配料

C08K5/00

47

2

微生物

C12R1/00C12N1/00

107

12

使用无机配料

C08K3/00

42

3

食品或食料、制备及处理

A23L1/00

86

13

气体或蒸气的分离

B01D53/00

37

4

利用光学手段;点状光源

G01N21/00F21Y101/00

73

14

挤出成型

B29C47/00

34

5

波导型喇叭或开口;隙缝天线

H01Q13/00H01Q1/00

62

15

假体材料或假体被覆材料

A61L27/00

33

6

聚合工艺过程;高分子

C08F2/00C08J3/00

60

16

交流输入变换为直流输出

H02M7/00

33

7

数据开关网络

H04L12/00

58

17

发光材料

C09K11/00

28

8

;含氢混合气

C01B3/00C01B3/00

58

18

以成分为特征的陶瓷成型制品

C04B35/00

28

9

程序控制系统

G05B19/00

55

19

计算机数据处理

G06F3/00

27

10

用于阅读或识别印刷/书写字符

G06K9/00

51

20

电极

H01M4/00

25

 

根据IPC分类号,将华南理工大学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划归为八部,本文对专利跨学科、交叉领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7

2.3  发明人分析

2.3.1  专利权人分布

7  学科交叉领域分布

A

B

C

D

E

F

G

H

A

330

22

80

1

0

1

18

14

B

22

553

142

10

3

21

52

49

C

80

142

942

18

3

12

21

60

D

1

10

18

106

1

2

8

3

E

0

3

3

1

60

5

5

4

F

1

21

12

2

5

289

26

42

G

18

52

21

8

5

26

585

87

H

14

49

60

3

4

42

87

498

 

8  专利权人统计

排名

申请人(专利权人)

专利权人(所占比例)

专利数量(所占比例)

1

华南理工大学

10.61%

276299.81%

2

广州市企业

4125.00%

1425.13%

3

广东省内(非广州市)企业

3118.90%

702.53%

4

高校及科研院所

2213.41%

461.66%

5

广东省外其他企业

53.05%

70.25%

 

从表8中可以看出,华南理工大学与校外单位合作申请的项目很多,特别是广州市及广东省企业,共有212项专利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申请的,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与市场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为企业走自主创新提供助力。

2.3.2  专利发明人分布

2007-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开的2767件专利,共涉及到3423个发明人。统计华南理工大学发明人,对前20人进行的统计分析详见表9

9   专利发明人统计

排名

学院

发明数

发明人数量

1

电子与信息学院

226

6

2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173

5

3

轻工与食品学院

101

3

4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7

3

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76

2

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34

1

 

9统计结果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子与信息学院的专利发明数最多,达到了226项,发明人数量,前20人中,占有的比例也最高,为6人。接下来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排名的整体情况,反映了各学院的科研能力,排名靠前的学院,多有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起到了很好的科研带动作用,所以科研成果特别丰硕。

3 结论

通过上述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有以下综合判断:

1)华南理工大学侧重的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众多,外观设计专利较少,特别是发明专利占了绝对多数。说明无论是从学校科研指导方面,还是教师个人科研成绩,都很注重基础科学研究,都很强调原始创新。

2)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的强势领域主要分布在废水处理、高分子、微生物、电信、程序控制、电力、计算机数据处理等领域,对应的电信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等学院,科研气氛活跃,专利成果丰硕。

3)华南理工大学已经进入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在各种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科研人员众多,高质量专利比例大,而且通过对发明人科研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科研团队正处于上升和高产阶段。

 

参考文献

1  华南理工大学概况.http://www.scut.edu.cn/page/about1.htm

2  张华宝,龙雪梅,胡俊荣.华南理工大学国内专利公开与授权情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情报探索,201012:37-39

3  秦洪花等.海洋波浪能中国专利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1,44:49-55

 

王庆涛 男,1981年生,200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