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杨殿�评传.附〈清代金石著述录目〉》序 金恩晖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6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杨殿�评传.附〈清代金石著述录目〉》序

金恩晖

(吉林省图书馆  长春 130021

    对收藏家周金冠撰写的《杨殿�传》以及版本目录学家杨殿�的金石学著作遗稿《清代金石著述录目》,作出了中肯地评介;作为学生,作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了作者的恩师王重民夫妇与傅振仑、杨殿�、张松如(公木)等老一代学者们的读书、治学之谊;阐发了王重民那一代学人对传统国学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全面地介绍了杨殿�先生在我国索引学发展中的贡献。

关键词  索引  金石学  王重民  刘修业  傅振仑  杨殿�  张松如(公木)

 

周金冠先生将他的这部《杨殿�评传.附清代金石著述录目》书稿交我,拜读之后,从内心里对他的新著及其劳作,感到十分钦佩,且思绪百千、感触良多。

钦佩的原因之一是,先生独具慧眼,选择了杨殿�这样一位生平既无官职、亦非显赫,只凭真才实学在专业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的图书馆工作者来立传。杨殿�(19101994)先生是上个世纪图书馆界的一位资深专家,一位在传统的国学,尤其是对版本目录学、金石学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学者,但他平生为人低调,其擅长的金石之学也非学术界显学,了解他的人较少,他毕生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从事具体的工作,平时结合业务、钻研国学,在学术领域默默地做出了学术贡献,而人们对他的学术成就及其生平资料所见不多;况且其人已逝去十余载,既非文人墨客、亦非社会名流,其所攻金石之学,只在专业领域,有时下所谓的“知名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中,在“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领域著名人物”栏目下,设有“杨殿�”一个条目,对杨先生毕生成就作出了简略的概括和中肯的评价。周金冠先生将平凡地度过一生、但却事业有成的杨殿�作为传主去写,为后人思考人生会带来某些启示,又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传主的部分遗著进行校订、整理,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学问。周先生从20世纪的一大半时间内,努力寻找出一位一直沉浸在中国国学文献海洋里的知识分子,揭示他的灵魂及其业绩,直写其精神和成果,这是富有意义的劳动和智慧的选择,实乃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之举,当然让我感到钦佩。

钦佩的原因之二是,先生本人是纺织专家,但他又长年刻意于文物收藏,平时与国内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交往,喜购书、读书、藏书及收藏各种文物,居所名曰“秋雁斋”,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品。2007年秋天我造访“秋雁斋”,感到此斋已俨然成为当下国内业余收藏界集大成者之一。仅就周先生所藏文史书画这一个方面而言,就是穷其余生精力也品味、研究、著述不完的。然而,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收藏、考据、书法、绘画、乃至著述等等方面,肯花精力、下功夫,先后有《中国古今名胜遗迹长联》、《近现代书斋室名趣录》、《任熊评传》、《沈尹默先生佚诗集》等著作问世;近著《布衣百俊歌》更是一部以平民的视角,总览千古人生众相、精选出历代有代表性的各类优秀人物200人加以歌颂、赞美;对入选者,每人立小传一则,赋诗一首、配图一幅。

《布衣百俊歌》所选人物标准,皆为布衣才俊。布衣者,指普通的平民百姓、劳苦大众也;才俊,亦作才,指才能出众,即清贫的知识分子中那些有能力、有作为、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周先生以出身寒门的布衣俊才为着力点,为之立传、赋诗、作画,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意在说明:高尚出于平凡,伟大蕴于渺小,只要胸怀报国为民的崇高目的,坚持不解、刻苦治学,那么任何人无论出身如何平凡,终其毕生的努力,总能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布衣百俊歌》是讴歌和礼赞那些自古以来从凡人成长为杰出人物的一部别开生面、雅俗共赏的力作。我认为,他的这部《杨殿�评传.附清代金石著述录目》书稿,也是秉承着这种高尚出于平凡的精神以及对传主有着一种“布衣百俊”般的理解才完成的。

《杨殿�评传》由正文(生平、治学与著述)和附录构成。附录1为杨殿�年表;附录2为杨殿�已版著述录;附录3为杨殿�未版著述录。另所附之《清代金石著述录目》是曾流失于古旧书店中的杨殿�手稿,经周先生校订、辑录、整理而成。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与《清代金石著述录目》手稿有关的、曾令我十分感慨的一段往事。那是2006年末,在央视“鉴宝”栏目里,我看到了杨殿�手稿被作为现代藏品拍卖的画面。收藏者介绍,她的父亲范业俊先生2004年初到北京去淘书,在某旧书店的一个很高位置,先生“让人拿着梯子,爬到上头去瞧”,才发现了一套摆了十年时间也无人问津的手稿,“我父亲就觉得跟这套手稿挺有缘的,当时就买下了。”这套藏品一共十五册、约3600页,90万字。除已出版的手稿外,其中《清代金石著述录目》3册、《醉梦室恳纸录》1册,皆为杨殿�先生未曾面世的手稿。当时鉴定专家的评估意见是:“考虑到现在目前市场上对手稿的价值的认同度还不够充分,所以我们给了一个五万元的保守的价格。”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因业务关系曾同杨先生有过几次接触、向他请教过目录、流略之学,虽然没有机会深谈,却一直以学界前辈和师长般真心地尊敬他。看到他的手稿流落书肆、曾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不免为之叹息,其遗著又被当作商品出售,我竟无力购得而深感遗憾。我自己不时地追问着苍天和大地:一位从30年代走到上世纪之末的老学者穷毕生的精力,辑录下来的中国金石学知识,其所记、所述皆为当世稀见、或永不会再见,这宗中华文化遗产的记录,难道是“议价五万元出售”,甚至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吗?

世纪之交,国内兴起了“国学热”的热潮。什么是国学?难道金石之学不应当包容于国学之中?面对这种新形势,我越来越对杨殿�先生及其手稿看得特别珍重,感到他的《清代金石著述录目》正是传统国学著作工具书的精品之一。

我想起五十年前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先师王重民教授曾谈到上世纪2030年代,我国学术、教育、文化界振兴国学的情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经欧风美雨、赤潮澎湃洗礼之后,我国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界精英,开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他们注意从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与治学经验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当时的这些学者做的是跨学科的工作。这便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国学热”的背景。我的印象中,王重民先生对国学的理解比较宽泛,那即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统称,从儒学及诸子百家,到文字、训诂、版本、古典文献等知识,涉及今日的经类、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文学、科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艺术、音乐、图书馆学乃至书画、收藏等等多个学科(参见王重民、刘修业等编《国学论文索引》,中华图书馆协会1929-1955年印行)。他常常谈到当时北师大的高步瀛、杨树达、陈垣等师长以及他的诸多学友在文史、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成就,认为他们都是在研究国学,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门学科之渊薮几乎无不包容,你们年青时一定要打好国学底子,陈垣先生最重视他的学生们文言文的学习,这是掌握和攻克国学诸科的基础。”

杨殿�作为一位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专家,从1937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编辑成《石刻题跋索引》(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金石学的研究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间他还陆续发表了《石经论著录》、《佛教石经目》、《宋代金石书目考》、《宋代金石佚书考》等论著,多是编制索引的副产品。杨先生所编《石刻题跋索引》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所收有关石刻题跋目录137种,全书分石刻为七类:墓碑、墓志、刻经、造像、题名题字、诗词、杂刻。各类之内,大体依时代先后排列。每件石刻大字列其题目,小字注其出处。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后,1957年增订再版,1990年影印增订版,不仅得到学术界好评,而且具有常用常新的传世价值。

《清代金石著述录目》是杨殿�已成书、定名,但未出版的手稿,选辑清代630位作者,金石著作1237种,付考152先生虽博览群书,广泛收集有关金石方面的材料,但该手稿毕竟是作者未竞之作,也多有遗误之处,周先生此次校辑,虽非尽善尽美,但他下了颇大功夫,对手稿中缺误、如其中所列著述者姓名、卷次等遗漏之处,皆一一予以订正。我国金石学的研究开始于宋代,发展到清代,金石学在学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现在杨著清代金石著述目录经先生整理而得以存世,正是为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填补空白,是对中国国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翻阅此书,我对传主杨殿�先生无限亲切与尊崇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为杨先生同我的两位恩师是同乡,且早年即有深交。他们的友谊也足以令后辈学人称羡。我的恩师,一位是王重民先生,另一位吉林大学的张松如(公木)先生,他是我在图书馆工作后长期指导我治学做人的恩师(详见金恩辉:《长忆恩师不了情》,《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6期;又收入《道德文章高山景行》[张松如教授纪念特集]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上个世纪初叶,杨殿�先生与王、张二师都是河北省乡村的贫苦农家子弟,张、杨同岁,他们于同年(1924)分别从束鹿、无极县考入直隶(河北)省立第7中学(校址在正定)1928年、1929年他们又先后考入北师大中文系。王重民先生年长他们两位七岁,已先于张、杨从直隶(河北)省立第6中学(校址在保定)入学北师大。当时他们既是河北同乡,又是学友,王重民是大学长,三人因同窗之谊而结学缘,一起谈学论道,友谊深厚。

1931年,杨先生由先生的推荐、介绍,到北平图书馆索引组半工半读,协助王先生编制《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就中也解决了杨先生读大学所需经费问题。1935年,先生北师大毕业,顺理成章地转为北平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杨殿�在北师大读中文系课程,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分类和编制索引的方法,北图的半工半读,得以翻阅大量的清人文集,为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图书版本学、目录学打下了坚实基础。1935年出版的王重民主编、杨殿�参编的《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同80年代出版的杨殿�编《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及其《续录》一样,都成为我国文史学术界几代人常备的工具书。

80年代初,当我们吉林省图书馆的学会刊物《图书馆学研究》与北京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合作,编辑《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记丛书时,我向王重民夫人刘修业先生邀稿为王师写传记,刘师母提出了两位最合适的撰稿人选,即王师多年挚友、也是最知情者:傅振伦、杨殿�两位先生。遂由刘师母出面,请傅先生撰写了《王重民别传》;她老人家则整理家中所余存资料,写成《王重民著述目录》草稿。因王先生毕生著述的几百个条目,其中或文题、或发表刊物及年月日期等等,师母仅凭记忆所及写出,多有遗漏或错误之处。杨殿�先生主动地将初稿拿去,补上自己的回忆,并到北京图书馆书库中查出书刊原件逐条、逐字地加以核对、校正,著录之。当《王重民著述目录》正式印出时,刘师母郑重地写上了此“目录”为“刘修业编、杨殿�校订”。刘师母整理先师遗稿、编成《中国善本书提要》,也得到杨殿�、傅振伦两位先生校订,并交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38月出版。此后师母“从朗润园十公寓迁到燕东园三十四楼时,又再整理有三(王师)遗稿和书籍;幸又发现了遗漏未收的史部提要七百七十余篇,子部近十篇”,“这便是《补编》所收提要,大多是史部书。《补编》编成后,承傅振伦、杨殿�二同志审核原稿……”(刘修业:《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后记1990)又承书目文献出版社将《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出版。由上可见,杨、傅先生毕生对王重民夫妇始终如一、相互尊重、志同道合、相知至深的文情厚谊。

有一次,我因公赴京出差,在北图拜见到杨先生,我说:“您协助刘师母整理重民老师的‘善本书提要’,我们这些王老师的学生,真应该向您表示感谢!”杨先生沉思片刻,微笑说:“你们这些学生,至今还处处替王老师着想,这真使我很高兴,也谢谢你们!”语简意深,知友情重,此言一出,我未免为之动容,此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感前辈学者为追求、探索和研究学术而结成的友谊,其真挚、久远,非我们能想象得到。又想起我曾同重民师另一位知交傅振伦先生生前唯一的一次会面,傅振伦先生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档案学家,还是资深图书馆学家,早年曾执教于文华图书馆专科,还曾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科的教授,他谈到古人求学之道,曾引古人的一句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先师王重民先生的学友傅振伦、杨殿�、张松如等等皆出身农家,靠寒窗苦读、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而终成才俊,我想,这也是上一个世纪河北省的学术花圃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国学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在《国家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2期上,全根先、周玉玲两位先生曾写有一篇题为《朴实无华、勤勉奉献的一生――访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杨殿�先生》的专访,其中有段话准确地概括了杨殿�先生的一生:“杨先生德高望重,一生中,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勤勉奉献的工作及生活作风。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学术上勤于耕耘,对于我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及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少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正是我们今日之学人,尤其是图书馆工作者应当发扬的精神。

1988年,为庆祝吉林省图书馆新馆建馆30周年纪念,我们特向各界知名人士征集题词,我向杨殿�先生表示诚邀之意后,杨先生慨然允诺,不久即寄来了他以颜体写出的俄苏作家高尔基的一段名言:“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想,在杨先生心目中的知识,他和他的师友们毕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探索和研究的国学,应当是重要的内容。

 

金恩晖  吉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