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研究指南――《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 薛燕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3

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研究指南

 ――《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

 

(加州大学伯克分校东亚图书馆)

 

《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Geographical Sources of Ming-Qing History,以下简称《资料》)Timothy Brook(卜正民)教授编纂。1988由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初版,为其中国研究系列丛书的第58卷。作者历经数年研究后为本书增添了很多内容,于2002年由密西根大学再版。卜正民为著名汉学家,现任加拿大英属哥伦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学院院长。卜正民曾于1970年代在北京和上海留学,于1984年在哈佛大学获东亚语言和历史博士学位,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正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明史,主要著作有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明代社会与国家》)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为权力而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和这本《资料》。作者曾参与李约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七分册的编写,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中日关系和人权领域多有著述。

《资料》是一本很特殊的工具书,也是这个主题唯一的英文工具书。作者将明清地理资料分为两大类:路程指南 (route books),地理和机构志 (topographical and institutional gazetteers)。路程指南又分为四类:全国性驿站路线指南、各省驿站路线指南、特殊驿站路线指南和综合性路线指南。地理和机构志按省归类,共包括18个省及所辖区、县的地理志。根据现在可能利用的资料,很难查到明清时期所出路程指南的具体种类。经过战乱和自然损毁,现仍存世的路程指南少之又少。正如一位学者指出,路程指南不像文学类书,被广泛系统收藏。反之,这类书常被剽窃、改写[1]。因之现在所存明清路程指南都很珍稀,很多为孤本。本书初版时所收路程指南书目57条,再版时增至60条。其中最早的路程指南似为明弘治年间王琼所著《漕河图志》,约于1495年出版。另一本名著为明隆庆年间黄所著《一统路程图记》,于1570年出版。

本书收录的路程指南不是地图,多以文字为主,配以地图。明清时期所出路程指南主要为旅行、行商者的水、陆路旅行指南,主要具使用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多数路程指南会列出村、镇、水流的名字,各路段的距离,旅行者一天大约能覆盖的路程。全国性路程指南《五车拔锦》[2]第二卷《地舆门》为典型书目之一。《地舆门》列述全国性路线43条,从北京至南京,到江西城至瑞州府。该书详尽记录所列全国干线起点、终点,途经主要城镇及它们之间的距离,旅行者应走陆路或水路。与这些路线相对应,该书还提供各地方政府所辖范围、地方资源特点、所出土产、辖内居民户数、上缴税收钱粮数目、所驻军马数目等。有些路程指南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旅店和轮渡时间表。有些更进一步提供对行商有用的商业信息。明清的民众就是依靠这些信息旅行、经商。作者将路程指南进一步分为政府所出驿站路程指南、边疆路程指南、漕运路程指南、皇家路程指南、海陆河路程指南、行商手册、朝圣路程指南。所收书目不仅对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对历史研究、明清社会研究、商业研究、边疆防卫研究、宗教研究、军事研究和皇室研究亦有重要作用。

地理及机构志类书目是《资料》的主要构成部分。再版时书目由686条增至860条。虽然同为描述地理,它们的体例和内容与路程指南完全不同。地理及机构志实际为中国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地理志描述山、河、湖、海、桥、渠、堤、园等;机构志纪录寺、庙、祠、观、书院等。此类书目按地域编排。作者采用明末时期建制地名,以《明史》[340-46卷中所列省份为序。省以下府、州、县以拼音排序。明清时代各种志的出版达到鼎盛时期,内容丰富,体例成熟。因出版数量较多,现存世也较多。与其他志类似,地理机构志也多按主题编纂。以《南海普陀山志》[41843年版为例,所含20卷涵盖主题包括形胜、建置、梵刹、颁赐、经证、灵异、祖塔、禅德、法产、方物、艺文、诗咏、赞偈等。普陀山因是佛教名山,志的内容着重于对寺庙建筑、历史、僧侣的介绍。对皇室所赐碑文,历代文人所写诗词、文章也有详细记载。机构志以寺庙书院为主,通常对历史发展和史实记录详尽。以《东林书院志》[51881版为例,全书22卷涵盖建制、院规、会语、列传、祀典、公移、文翰、典守、著述、轶事等主题。该志包含对书院信条的详细解释、书院任教先生的传记、完整的礼仪制度的载录、重要的官府文件和代表人物的著作手记。作者所选860种地理机构志覆盖中国主要名山大川和寺院庙宇书院,这些著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发展、社会学、文学和文学史、明清教育、建筑和建筑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作者尽量在较短的篇幅中包括可能多的信息。每条书目通常只有数行。书名以三种形式表现:中文、汉语拼音和英语翻译;其次为卷数,或册或章数;作者、编者以及出版商;书的原始版本及出版时间,再版的时间,及哪个图书馆拥有哪个版本;书目最后的注释为对该书的简单介绍,如路程书涵盖多少条路线,对题目的进一步解释。有时作者会指出历史上曾有过的版本但现已无存。清代以后再版、改版的书目一般不收录。

卜正民的著作强调透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基层社会的活动的细致观察,体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在其著作中使用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材料,对墓志铭、文集、书信等资料也是信手拈来,以生动的笔触描写明代社会的全景。作者有关明清地方志、寺庙制、书院志的丰富知识有助于本人明史的研究,也会对其他明史研究者有所裨益。

进一步推论,作者编纂《资料》一书,与其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有关,实际上作者在撰写其他著作时已参阅了本书所包括的很多书目。作者曾应李约瑟之邀所撰写《剑桥中国史》第8卷有关明代交通和商业一章,讨论了交通网络和方式的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引证了多部路程指南和著述。其后作者在撰写《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过程中也参阅了不少相关书目。作者的历史观之一是明代交通的发展对商业繁荣有促进作用。《纵乐的困惑》一书中有若干章节讨论到交通和明代商业兴盛的关系。作者指出:“洪武以军士供应和人员调动……为目的的交通手段的投资使得各交通子系统得以改进,这使商品流通变得更为容易。商人们的货物与政府的税收物资在同一条运河上运输,商业经纪人和国家的驿递人员走的是同样的道路,甚至他们手中拿着同样的路程指南。明朝政府从背后给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同样也包括思想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一个推动力,而市场则从前方加速了这种运动。”[6]综观卜正民的其他著作,《资料》的价值在于,一是为明史和其他历史学者研究者系统地提供了极有研究价值的地理历史资料来源,二是以丰富的路程指南和地理机构志书目侧面佐证了作者有关交通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7]。

    本书初版时资料来源主要依据日本,欧洲和北美洲图书馆的馆藏。再版时扩大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图书馆。作者确认拥有所收书目的图书馆有47个,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的国会、哈佛燕京、加大伯克莱分校图书馆,日本的内阁文库、东洋文化研究所,英国的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研究者可根据方便程度,去相关图书馆商榷这些资料。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作者如能有时间发掘更多图书馆的馆藏,也许能使本书的内容更为丰富。事实上现存明清地理机构志远多于本书所含书目。此外明清路程指南和地理机构志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宋元时期此类著作的特点和内容,如作者能继续扩展本书以包括明清以前同类著作,将对学界做出更大贡献,本书也将具有更重要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Jonathan Pease,Geographical Sources of Ming-Qing History, by Timothy Brook. Chinese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 12, pp. 144-147. 1990.

2  酒井忠夫监修, , 小川阳一编,  五车拔锦.   东京: 古书院, 1999.

3  张廷玉等奉敕修,  明史: 332.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4  秦尧曾编辑, (重修) 南海普陀山志: 20.  南海普陀山: 佛经流通处, 1915.

5  高廷珍, 东林书院志. 台北:  广文书局, 1968 (原书出版于1881).

6  卜正民著, 方俊, 王秀丽, 罗天佑译;方俊校. 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 12, 2004.

7 MorrisRossabi, Brook, Timothy: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Ming-Qing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Vol.22, pp.191-92. 1989.

 

   加州大学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咨询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