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适应性改造和修订研究何 琳 侯汉清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2

《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适应性改造和修订研究

何琳侯汉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210095)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以《中图法》为代表的图书分类法是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知识分类体系,同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用户基础。本文主要从国际化、智能化、社会化等几个角度探讨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传统分类法如何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中信息组织的要求,以期为今后《中图法》的修订和改造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图书分类法 《中图法》网络信息检索 适应性改造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目前权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图书分类法,被图书情报机构广泛应用于信息资源,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成为学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通用标准。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信息组织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图法》这一在印刷时代产生的综合性分类法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显示出力不从心。然而它毕竟是一部经过了近百年发展的具有良好基础的综合性分类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修订和改造,使其具有灵活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让这部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图法》为例,探讨图书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应该具有的特性以及如何加以修订和改造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需要脱胎换骨

    随着信息环境向网络平台的迁移,数字信息资源成为主流,社会大众“即刻满足”的信息消费习惯使得搜索引擎成为泛在的检索工具。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种类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在日益发展的电子环境下表现出了简便易用、但检索效率低下的特点。实际上各种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与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相比,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语义工具。

分类法作为经典、成熟的信息组织工具,对于网络信息组织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便于用户浏览检索和导航,特别是在检索目的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对于非文本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组织、对于跨语种的信息获取,均有其独特的优势等。

传统的图书分类法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拥有良好的知识分类基础、权威的管理机构和众多的长期用户,成为众多学术资源组织的首选工具。然而图书分类法是在传统文献信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体例、形式、编制方式、面向的受众等与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用户、网络资源及网络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分类法要适应于网络环境,需要结合数字化信息环境的特点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2     网络环境对《中图法》修订和改造的要求

    图书分类法应用于数字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然而毕竟图书分类法是印刷时代组织纸质文献需要而创建的,因此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性。网络环境中《中图法》应该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2.1 国际化

在数字时代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图法》的编制与修订也应考虑全球化共享,注重与其他分类法的兼容性。目前《中图法》在分类表编制上仍残存着意识形态的倾向,在一些类目的划分和设置上仍以中国类目为主,使得像《中图法》这部国内主流分类法难以走出国门和境门,无法在港澳台和世界其他地区使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一些社会科学类目的列类和处理。此外,还有“国际时代表”中时代的划分,采用我国学术界几十年前者所认定的历史分期,但与国际学术界的期差异太大。

2.2 描述粒度细化

早期的图书分类法服务的对象是对物理实体特征的揭示和信息内容的粗略揭示,组织分类排架和编制分类目录以供读者使用,是文献分类的两大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不能详细、准确地揭示文献主题在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妨碍了检索功能的发挥。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载体的虚拟化打破了物理排架的界限,信息描述的粒度的细化,正从传统的实体(文献单元)描述发展到文本中的内容(知识单元)描述。这就要求分类法在组织学术信息资源时不仅能够多角度揭示信息内容,而且还要能够适应计算机自动处理各种文献单元、知识单元、概念单元的需求。

2.3 多元化

《中图法》一方面应做到内容描述粒度的细化,逐渐转向细小专深的知识单元描述,这是其作为综合性分类法的特色,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权威分类法,除了深入描述之外,还应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向着分类法结构和功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需要逐步推出专业版、大众版、搜索引擎版、自动分类版等多种版本。针对大众需求,可结合普通网民的特点,与Web2.0发展中出现的大众分类法(Folksonomy)、标签云等结合,在社会化标注(Tagging)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颖的分类体系;也可以对类目进行大众化处理,减少学科分类特色,满足个性化的个人信息资源组织。针对机器自动处理,可对《中图法》结构进行适当扁平化处理,减少类目的数量,降低过多人工分类规则和思维的影响,使其更适合机器自动分类等自动化处理的需求,以便更好地与各种搜索引擎、检索系统进行整合等。

2.4 网络化

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线性表现形式,采用网状结构表示分类法中各种主题概念的语义关系,真正实现“以网对网”(以语义网处理因特网的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此外,其构建、展示、维护、更新和应用,都放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各项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协同构建、及时更新、联网展示以及与web服务集成等。

2.5 机器可处理化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组织工具,网络环境中的分类法需要打破传统的数据库或HTML语言形式的存储方式,采用基于RDF为基础的描述语言,对语义关系进行精确描述,使得分类法不仅可以供机器阅读,而且具有机器可处理和数据交换的能力,便于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复用和共享。

2.6 社会化

用户参与是Web2.0的重要特征,网络环境中的图书分类法要打破过去单一的由专业人员(诸如专家、学者和编表人员)构建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过于严谨呆板的分类体系,同普通用户的使用相脱节。网络时代分类法的修订需要向广大用户敞开门来,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分类法的修订和改造。一方面可以及时吸收更多来自用户的智力资源和使用信息,减少分类法修订的时滞,提高分类法信息的时新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分类法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3 《中图法》修订和改造的具体措施

3.1 对马列大类进行适应性改造[1]

《中图法》对马列大类的改造可以参照DDC曾经在宗教、政治等大类的修订经验,注重《中图法》的国际化,对类表中有中国偏向的术语名称、类目划分以及偏好设置等进行修订 [2],主要集中在与政治、社会和宗教相关的类目,以马列大类尤为明显。对于马列大类的修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借鉴国内外主要分类法,诸如《新闻分类与代码》、《人民日报索引分类表》以及UDCDDCLCC等分类法中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类目体系的设置与处理方法,对A大类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造。应以中性原则取代分类法中的“党性原则”,类目设置减少中国特色,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

2)降低马列大类的意识形态倾向,以适应两岸三地图书馆的现状,同时满足其它国家或地区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

3)发行世界主要语言的版本,以满足其它国家类分图书的需求,这是提高《中图法》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4)需要考虑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的交叉,采取设置交替类目等措施,以解决相关资料集中和分散的问题。

3.2 以学科―主题分类为主的多维分类体系的构建

1)对主表统一采用以学科―主题分类为主的体例

目前《中图法》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部类存在着分类体例不一致的地方,表现为《中图法》社会科学部大类中,不少大类都是先按照地区分,再按照学科―主题分,这样就导致了文本内容相似却分在不同大类的情形。例如,中国的金融制度与美国的金融制度是两个相同的主题,但是在分类法中却要先按照地区分在不同类别(F832F837.12),然后再在各自类别下细分。这给《中图法》分类标引,尤其是自动分类带来诸多不便,并降低检准率和检全率。相比而言,《中图法》自然科学部类的分类体系就比较合理,主表一律按照学科―主题细分,地区复分、时代复分、民族等复分一律放在分类号末尾。

2)对主表进行分面改造

《中图法》大多数类目按照单一的分类特征展开,对复合主题的浏览和检索只能从一个途径进行,这极大影响了《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使用和推广。《中图法》的改造要借鉴UDCBC2CC等半分面或分面分类法,结合网络用户检索途径的多样化特征,设置多重分面列类。充分利用电子环境下超文本链接等技术,通过类目重复反映来增加分类表的多维分类角度。分类表仍以学科―主题分类为主,采用多重列类时在每个类目下增加适当的分面标头,把因学科分类而分散的相关主题集中起来,如同“J95/97 各种电影、电视”下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技术、题材和观众等多种分类标准细分,这样可以实现在原分类表结构基础上的分面改造。

3.3 对通用复分表进行全面修订

在数字环境中,通用复分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多维分类以及分类表分面改造的重要手段。复分表能够实现对资源除了主题分类之外的多维分类,例如面向对象、关联区域、资源类型、媒体类型、语种等。这些组面也都是信息分类的标准和维度。因此,网络环境中,加强分类表附表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强资源的分面揭示,在网络分类中有着较强的应用前景[3]

1)扩大类目复分范围,增加类目组配的自由度

简化复分表使用的规则,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使用通用复分表,复分号均需要连同其专用标识符号一起加在主类号之后[4],改变以往时而使用,时而不使用专业标识符号的做法,提高标引的一致性,降低复分的难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自动分类的发展,也有利于自动分类及基于分类的分面浏览和检索结果的精化,主表展现学科专业属性,附表则从其他特征揭示,展现其他属性。

2)增加通用复分表的种类

目前《中图法》已有9个通用复分表,仍需增补其他通用复分表,如环境复分表、人员复分表、文献体裁复分表以及语种复分表等,是加快《中图法》分面改造的必由之路。此外,还应考虑网络信息中经济、生活类信息偏多,可考虑增加行业表、产品表以及在主表中增设的专用复分表(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皆可建立专用复分表)。

3.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信息技术,尤其是语义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图法》的升级换版以及全面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工具。《中图法》的改造应朝着知识共享的方向发展,综合运用超文本技术、可视化技术、标记语言等新技术。

1)标记语言在《中图法》的改造中要注重《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互操作,解决的途径就是采用统一的知识组织系统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可采用W3C提出采用SKOS语义模型来描述《中图法》的术语和语义关系,为《中图法》提供一套简单、灵活、可扩展的机器可理解的描述和转化机制。

2)可视化信息可视化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中图法》的改造可利用可视化技术成果,改变过于单一的二维表现形式,将《中图法》中的语词、概念及其关系转化为图形、图像等比较直观的视觉形式,增强知识组织系统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其中可借鉴欧盟的Renardus项目[5]OCLCOverView项目等经验,此外还可以利用本体的编辑工具。

3)多维显示大量使用超文本技术,增加类目间横向关系的揭示,以交叉列类和超文本链接把相关主题联系起来,实现非线性的跳跃。对原有类目结构实现一个类目的多重划分,增加检索入口,例如,“能源工业”的类目,在展示的时候可以把《中图法》中所有与“能源”有关散列在其他大类中的类目进行有效链接[6]

3.5 加强与知识组织工具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融合

随着信息环境、信息数量、信息需求的变化,人们发现,必须多个知识组织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发挥信息组织的最佳效能,因此,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要注重同其他知识组织工具的兼容互换,即互操作,同时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只有更好地应用到各项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分类法的模块化成为各项应用系统能否方便集成的前提。

1)与其他知识组织工具的兼容

国外DDCUDC等大型分类法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将DDC的类号与OCLC数据库统计匹配,实现DDCLCSH的一体化,为每个DDC分类号提供5个最常用的LCSH标题词对应起来,提供附加的标引用词 [7]。因此,在进行《中图法》对网络环境适应性改造时一方面要以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为基础,加强与《汉语主题词表》以及其他主题词表的联系,促进利用各种检索语言之间的兼容性,及时地为分类法增加一些新的主题概念;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分类法类名用词,及时增加时新的入口词,方便用户从自然语言角度使用《中图法》;另一方面,《中图法》要努力实现对DDCUDC以及其他专业类表的兼容互换,脱离语种的限制,更好地组织和检索网络信息资源。

2)与应用系统的集成

《中图法》在适应性改造中要注重分类表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精心设计分类表的接口,使得分类表能够方便地嵌入到各种应用系统中,同时也能够为各种Web应用服务所集成。例如,可以无缝地嵌入到网络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组织,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方便地为其进行二次协作开发,为社会团体和企业提供共建共享服务。

3.6 推出图书分类法的网络版

《中图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国内各类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著录中,但是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应用还寥寥无几。这说明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传统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认同,当然除了《中图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尚未有网络版问世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中图法》电子版的问世已经为网络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借鉴DDCLCCUDC等国外大型分类法的经验和做法,尽快推出网络版,这将有利用促进分类法在数字图书馆和因特网中的推广和应用。

《中图法》网络版必须对现有的结构、体系、标记等进行重大改造。

1)为分类法的浏览和检索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提供丰富的自然语言检索入口,综合运用多种检索方式,提供形式多样的结果显示,结合网络用户的特点,综合运用超级链接、不同颜色和可视化技术来设置更加人性化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允许添加类目评注,提供有关数据的显示和隐藏。

2)提供便捷的标引界面,也即号码配置功能。众所周知《中图法》的复分、仿分往往容易出错。在网络版中,可以提供智能的分类号编辑区,加强主类表同复分表之间的联系以及类表内相关类目的联系,如遇到复分、仿分的类目可以智能跳出相关的结果供用户选择,或者给用户提供相关类目,降低使用难度。

3)加强《中图法》网站的建设,定期更新和维护。在网站中增加关于《中图法》的交互式动画演示系统,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如建立用户讨论区,建立相关的博客等。网络版更新较快,可以不断推出对印刷版的更新和补充内容。

4)可以考虑在网站中推出繁体字版和多语种版本,便于海内外同行了解和熟悉《中图法》。

5)在《中图法》网络版中增加链接OPAC的标引和检索接口,便于查看相关的标引记录,供标引过程中参考。

3.7 构建维基式的开放服务平台

《中图法》与其他传统分类法一样,修订周期长,速度慢,成本高,难于满足网络信息环境的需求。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的修订必须从用户的认知角度、思维方法和使用习惯出发,使得《中图法》逐渐走出“阳春白雪”,能够更加“亲民”为普通用户所接受。因此,通过广大用户的协作式参与其改造和修订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维基百科从开始创立到形成规模,用了仅仅4年的时间完成了109种语言97万条目的建设,主要是因为它强调了用户的参与性和制定了规范的模板,方便各种层次人员的协同操作,充分调动广大网民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维基模式为分类法的修订和维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以往分类法主要靠分类法编委会闭门修订,部分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因而修订旷日持久,与迅速增长的知识组织的需要不相协调。《中图法》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应吸取维基百科的开放模式,面向社会团体和个人,构建一个维基式的开放服务平台,鼓励广大用户积极投身分类法的修订和改造,接受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分类法的维护意见和方案。通过维基百科似的权限管理系统与版本恢复机制完成对分类法内容的版本维护,最大程度地考虑用户的使用特点和思维习惯,充分体现《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图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改造和修订方面的问题和措施。相对于其他知识组织工具的研究投入而言,对分类法这一传统的、受众广泛的知识工具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这制约了分类在网络资源组织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传统图书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修订和改造对于提高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对于开发图书情报机构以及数据库公司已经积累的大量元数据资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科学界、图书馆和情报界对于《中图法》的修订和改造,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侯汉清,黄建年. 马克思主义在中外图书分类法中的列类研究:演变和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2

2 Lois Mai Chan. DeweyDecimal Classification: Organizing the World of Knowledgefor the World[C], in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Edition 21 and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Papers from a Workshop Presented at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 Beijing, China,August 1996

3 薛春香.《中图法》复分表的修订[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6

4 侯汉清,周冰. 从列举式分类法向组配分类法的转变――试论新版《资料法》的修订特色[J]. 图书馆杂志,2002(2)

5 欧阳宁,侯汉清.网络环境文献分类法的可视化.分类法研究与修订调研报告[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6 马张华. 国外文献分类法修订维护的发展及对《中图法》的启示[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

7 司莉.KOS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980- ),女,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组织,领域本体构建。

侯汉清  1943- ),男,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检索与信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