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库》的定位、建构与社会效应分析
张嘉星
(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363000)
摘 要 本文以笔者的工作实践,讨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如何选题、定位、设计和构建,指明数据库的选题和定位对其社会效应将产生重要影响,并着重介绍了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闽语库》的架构历程和经验,总结其中带有理论性和指导性意义的规律。
关键词 闽方言 文献数据库 目录索引 社会效应
目录索引是图书馆的常规业务,是图书馆服务科研的“金钥匙、定向器、导航图”,专家学者了解科学发展动态的窗口、形成新课题的催化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和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工夫约占项目研究时间的60%。如果馆员能编各种文献目录索引为之服务,无疑可用自己的专业性劳动为其提供学科导航,助其确定选题,避免科研“撞车”,减少不必要的重要性劳动,节约大量宝贵时间。为此,笔者主持编制了《闽方言文献信息数据库》(简称《闽语库》),成为我馆最有吸引力的特色馆藏文献,有海内外读者和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专家学者,或通过网络、电话、e-meil、qq等通讯手段要求文献服务,或亲到馆交流访问,在学术界和读者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林语堂》、《朱熹》、《漳州文化》等数据库却“门庭冷落”,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闽语库》选题的正确性和数据库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位,在文献信息的积累上,采用了较易操作的从小到大的“滚雪球”累积法等,保证了目录成品能够按照初始设计的各项指标和工作进度如期完成,同时,也离不开笔者对闽语文献信息的多层次开发、宣传与推介等一系列创造性劳动。
1 《闽语库》的选题与定位
1.1 闽方言与闽语文献特藏
闽语又叫闽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分布在全闽和台湾、海南两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地区,桂、赣、江、浙、川的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华人华侨社区等,使用总人口在8000万以上。由于闽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对于研究汉语史和汉藏语系的原始语言面貌有着特殊的意义。闽方言是最早播徙海外的汉语方言语种,数百年来在曾经代表着中华先进文化,同东南亚、西方、日本等异族文化进行交流,其中闽南方言不但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而且触动着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完整的敏感神经,是批驳“台独”思想的利器,维系海外华人华侨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因而历来得到中外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汉语方言中文献积存最多的地方语种。对公元1403年至今约3000多位中外作者撰写,在海内外1300多家出版机构出版的用闽语作为记录工具、表现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图书,歌曲和戏曲音像资料,刊登在900种报刊和300多种论文集的论文及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等,我们统称为闽方言文献。漳州位于福建最南端,是福建省最早建立汉政权的地方,闽南人迁徙粤、琼、桂、台多经由漳州出发,台湾政要也大多祖籍漳州,其地方话在闽南方言中有着特殊的定位。为此,我校把闽南方言研究纳入特色学科建设,相应地,《闽语库》得以同《漳州文库》并列为我馆的特色馆藏。
1.2 《闽语库》的建库基础
因历代闽方言著述丰富,目录资料的积存也雄列汉语方言之首,仅笔者知见的就有46种闽语目录。这些闵语文献目录及综述性、资料性论文都是《闽语库》的建库基础。如下表所示。
地点 | 人数 | 人次 | 种数 | 出 版 发 表 时 间 |
台湾 | 19 | 33 | 24 | 1955年、1963年、1967年、1988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各一种,1970年、1977年、1996年各二种,1969年三种,时间不详四种 |
大陆 | 15 | 18 | 15 | 1983年、1986年、1992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各一种,1995年二种,2001年三种,时间不详三种(其中二种与日本学者合著) |
日本 | 6 | 6 | 4 | 1940年、1969年、1996年、1999年各一种(其中二种与大陆学者合著) |
香港 | 3 | 3 | 2 | 1974年、1999年各一种 |
荷兰 | 1 | 1 | 1 | 1965年一种(在台出版) |
小计 | 45 | 61 | 46 | |
地点 | 目 录 索 引 的 主 题 |
台湾 | 闽南方言6/台湾方言5/闽台闽南方言歌册3/汉语方言-含闽语2/日据时代台湾方言著作2/台湾方言文学/台湾方言教参/潮州方言歌册/荔镜记/闽方言与客方言/汉语音韵学/个人方言学著作 |
大陆 | 汉语-闽语7/方言圣经-含闽语2/闽方言/闽南方言/莆仙方言/广东闽语 /潮汕方言/潮州方言歌册 |
日本 | 闽南方言/台湾方言/台湾方言歌谣/潮州方言歌册 |
香港 | 汉语-含闽语/闽南文化-含闽南方言 |
荷兰 | 闽台闽南方言歌册 |
从上表可以看到,台湾省编纂的闽语文献目录在数量上雄居首位,其作者和目录达19人/33次/25次,占目录总数的52�2%;大陆共15人/18次编了15种闽语文献目录,约占总数的1/3,两者成为闽语文献目录编纂的两大主力军。台湾闽方言目录的编印时间明显分为两段,前段以两岸分治初期的1953年到大陆“文革”结束的1977年为止,中间停歇10年,后期始于台岛“解严”伊始的1988年,尔后悄然停顿,5年后迎来编纂高峰;其目录的主题主要集中在闽南方言,约占总数的80%,其中有的细至“日据时代”的著作,有的只针对某一曲艺作品如《荔镜记》的版本,总体上属于“内敛细致”型的闽南方言文献目录。大陆的闽语文献目录编制发仞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编纂时间集中在“文革”之后,全面反映汉语方言的文献的目录有7种,占大陆闽语文献目录60%;专以闽语文献为目录的1种,占总数6�7%,以闽语次方言及地点方言为主题的目录约1/3,其中莆仙方言、闽南方言(包括沿海各省闽南方岛及东南亚闽南方言等)各1种,广东闽语2种、广东潮歌册1种,从中可以看出海峡两岸在闽语文献目录的选题同该地区方言语种的多少、闽语次方言的多寡等方言实际相适宜,显示了同而又异的选题取向。日本学者的目录编纂起步早,主题为闽南-台湾方言、台湾歌谣、潮州歌册,选题和台湾地区相似,在目录种类上方言与民间文学平分秋色。香港的目录有1种和大陆选题相似,而另1种为闽南文化-闽南方言目录,显示了方言学的地方文化属性。荷兰籍学者也编闽台闽南方言歌册目录的原因,是那里有西方最早成文的汉学中心,其中不乏闽语文献资料,培养了一些汉籍研究人员。
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闽语库》的“底料”首先是《闽南方言文献目录》[2]目录1066条,另有以下7种目录(如下表所示),其文献的内容范围明显汲取了厦门大学许长安教授[3]、台湾方言史学家吴守礼教授、洪惟仁教授科学的方言文献观,将闽语谚语、歌谣、地方戏文,方言圣经译本、典籍译本、普教课本、科普读物等语料也纳入搜集范围,再扩大文献收集范围,汇成《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4]8399条,为迄今资料最全的目录;现行扩展,建成《闽语库》。
编者 | 主题/ | 发表 时间 | 分 类 | 起止年度 | 文献出版地 | 编号 | 附 索引 | 条数 |
洪惟仁 | 台湾方言 | 1988 | + | 1566-1990 | 台湾闽南话/客话/高山族语言 | 分段编号 | / | 1062 |
吴守礼 | 闽客方言 | 1997 | + | 1566-1946 | 以台湾、大陆、日本为主 | / | / | 339 |
林伦伦 | 潮汕方言 | 1995 | + | 1847-1992 | 以广东省为主,兼及泰国 | 分段编号 | / | 181 |
野间 晃 | 闽南方言 | 1996 | + | 1953-1996 | 以日本、台湾为主,兼及大陆 | / | / | 401 |
聂建民/李琦 | 含闽方言 | 1993 | / | 1900-1990 | 以大陆为主,兼及台湾/东南亚 | / | 地名/作者 | 761 |
杨福绵 | 含闽方言 | 1981 | / | 1838-1979 | 以大陆、台湾为主 | 流水号 | / | 415 |
张嘉星 | 闽南方言 | 2001 | + | 1979-1999 | 以大陆为主 | 流水号 | 作者 | 1066 |
詹伯慧/�口靖 | 含闽方言 | 2001 | + | 1835-1996 | 以大陆为主 | / | / | 877 |
张嘉星 | 闽方言 | 2004 | + | 1403-2003 | 以两岸和东南亚闽语区为主,兼及日本、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 | 流水号 | 作者/ 标题词- 主题词 | 8399 |
1.3 《闽语库》的定位与构想
尽管闽语文献目录有人编过,但笔者通过《目录索引》的编录,认为大有补充的必要。我们设定的建库目标是:做成“闽语研究专题文献目录之最”,其成果能够达到正式出版的水平。建库的定位:一是选题的学术性、备考性,要求目录系统能客观地反映闽语研究史,对闽语学研究应有所助益;二是突出文献信息的跨国性,既要全面搜集大陆的闽方言学文献信息,更要将海外文献信息搜罗到馆;三是选题的资料性和易检性,要求各类型的闽语文献信息查备周全,方便读者翻阅查询。毫无疑问,此定位对于图书馆不啻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将全面检验馆员的业务素质、文献信息检索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而馆员编者一般是不具有系统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将大大影响文献目录的采集和正确判断,担负此任,几为荷求。幸而笔者在具备馆员挖掘情报、合理组织报道情报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兼具语言学-方言学知识,也发表闽方言研究学术论文,应能达到课题定位的目标。1�先前闽语学目录的编纂者大多是语言学专家,其查准率一般要高于馆员编的目录,然其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搜罗文献信息上,不能确保查全率;而笔者的学科理论知识可能不及专家学者,在选材的正确性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然而因长期担任文献检索教学和课题代查代检工作,天天和文献信息挖掘打交道,发掘资料的自觉性和便利性更高于学者专家,在查全资料方面肯定要强于一般学者,有望做到语言专家优势和馆员优势两兼,在一些方面胜出专家型编者。2�闽语区的核心在福建,而过去闽语文献目录的编者都未抵闽广泛调查文献,造成了资料(尤其是老旧文献资料)的疏漏。而笔者所在图书馆地处闽方言区核心,周边有专家藏书丰厚的兄弟图书馆可资源共享;可上网访问国内外大型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掘出其中深藏的文献信息资料,利用CNKI、维普、万方等大型期刊论文数据库,将从篇名、关键词看不出其为闽语研究的相关论文也搜集进来,这些都属于馆员的专业性劳动和职业行为,是一般专家型目录编者想不到也难以做到的。3�馆员编者有条件对文献信息进行多层次开发,一如借助图书馆网络发布目录信息、吸引读者,二是将文献数据库同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结合在一起,三者交互发挥作用。4�笔者也参加省内外大型语言学研讨会和闽语学国际研讨会,有意识地撰写、发表闽语学综述型、资料型论文等,这些活动无形中都扩大了《闽语库》的影响。
1.4 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与署名权
保证目录成果质量的关键,还在于馆员工作的投入程度,这便涉及一个敏感话题:其知识产权究竟属于馆集体还是个人?体育界的做法富于启迪:单项成果属个人,总体成绩归集体;图书馆领导层只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思想,不难找到较妥善的处理办法。比如我馆,希望有人完成专题目录工作,以便在网上发布,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而馆员个人也愿意出让部分著作权,以换取部分工作时间收集文献资料,双方各有所求。商定的最终结果是:图书馆将数据库建设作为科技研发项目之一托付给馆员,同意在不增添人手而仍应保质保量完成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其工作时间见空插针地搜集文献信息资料,其回报是图书馆享有数字版目录的网络发布权和共同署名权,而印刷型工具书的著作权属个人。由于馆员的选题同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方向一致,不会被责为“打黑工”,以部分的著作权换取了以己专长为读者特色服务的机会和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而图书馆则未增加人力物力,却赚得优化馆藏、优化特色服务工作的开展和目录成果的网络发布权及署名权,从而两全其美,形成图书馆和馆员在科研上相互倚重的状态。借着这种倚重关系,馆员个人和图书馆都提高了知名度。
2 《闽语库》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文献数据库的定位思想应贯穿目录数据工作始终,且应在目录体系中有所体现,要求数据库的设计要符合其项目定位,同时要求工作流程最终要能达到其目标。这就需要讲究编纂策略和流程的可操作性,以突出数据库的重点,化解各个工作难点。
2.1 目录信息的采集
目录索引编纂的基础是条目[5]的采集,应基于馆藏又不局限于馆藏。基于馆藏,可以调集本馆藏书,有较宽裕的时间集中详阅相关文献,以便摘抄切题的书目题录、深挖文献信息,析出学术专著和有关论文中的目次,引文、参考文献中的相关目录,以增加文献的信息总量;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也包括网络资源,可以在馆查阅国内外大中型图书馆的书目,将书目信息搜集到手。特色学科网站也不应忽略,如“北大中文论坛”和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都有闽方言文献目录,可作为数据库的一个子类予以收藏。采集的时候,编者应明了文献信息主要分布在哪类书刊中,比如与“闽语”相关的有[方言]、[福建历史文化]等类目,与台湾、东南亚有关的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两岸统一等相关主题的书刊,以及闽、粤、琼等东南各省社会科学类期刊和高校学报等,这些都须详细阅读,从中采集成批的文献信息,发现极易被忽略的零星线索。
本馆收藏的专题图书毕竟有限,即便利用网络异地查询别家图书馆,也往往有疏漏,有必要走访兄弟图书馆,到民间调查文献。笔者为了查全闽方言图书,先后走访了福建、广东、海南各主要城市图书馆和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政协文史委资料室、方志办资料室、文化局、新华书店、私营书屋等,闽、粤、琼高校不但走走图书馆主馆,还走访了文史分馆和与台湾、南洋、华文教育有关的各院、系、所资料室,从而占有了第一手文献信息。民间文献调查有两途,一是发函征集作者的文献和信息,先后向60多位闽语学专家发函征集其相关目录;二是走访各地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收藏家,以掌握本土闽方言文献的编纂信息。尽管书信征集得到的回信不及1/4,但得到的鼓舞却是巨大的,例如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来信指点迷津,赠送、出借其著作和藏书,将笔者带进了闽语研究圈,由此认识了对岸的闽语学者,收到其主动寄送的相关资料,通过他们协助购买台版图书;汕头大学林伦伦教授、莆田学院刘福铸教授、台湾元智大学洪惟仁教授不但邮寄著作,还复印寄来自己编的目录索引。由于我们文献搜集工作做得细致到位,收集到的文献信息量和工作量大大超过预想。
2.2 条目:标准字段及取、舍、分、合
标准字段,指条目所包含的文献要素。因许多闽语图书本馆缺藏,无法查知页码,我们舍弃了《目录索引》、《辑目索引》的书页项,仅保留题名、作者、出处(图书及论文集论文之出版项、期刊论文之刊名项)、出版发表时间及卷期4个最基本字段,《闽语库》全文数据则增添关键词/主题词、中文摘要、页码等字段,有的还增添了藏书单位项,字项最多的是《学位论文》子库,增加导师、院校、学科代码等字段。
采集到的目录信息总有字段残缺者,涉及到条目的取舍。笔者认为,凡只有题名项而缺少作者项、出处项、时间项的,应予舍弃;残缺作者项,或者残缺出处项、时间项,可予保留。同时要仔细辨认同一作者的相似题名文献,如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方言》1991年第1期),与《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缀述》(1992年《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有“缀述”与“述略”两字之差,应分立两个条目。
条目的分合,指对同一作者同一篇多出处文献的处理,一是分段在同一种期刊连续登载的大篇幅长文,二是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用的论文,如林宝卿《漳州方言词汇》之一、二、三篇(《方言》1992年2~4年期),姚衍生《台语与国语语音类同举隅》上下篇(《台北文献》1984年第67、68期),因为同篇论文,本应作为一个条目(《目录索引》、《辑目索引》即此),可是在统计数据库总条数时发现别的专家所编目录索引都处理为一个条目,两两对照,颇多不便,因而《闽语库》也顺应他人之法,将分段发表和多出处的论文分为多个条目。
2.3 规范的字段顺序
当前的目录字段有国际通行与国内通行两种格式,前者的首项字段为作者,其次是题名、出处、时间/年度卷期,表现了国际社会重视个人知识产权的趋势;国内通行格式则为题名优先,接着是作者、出处、时间/年度卷期(如“人大复印资料”及其光盘、CNKI、维普等),强调对文献内容的揭示,而书刊出版界的参考文献著录却奉行国际惯用格式,造成了文献信息“产”与“用”之间的矛盾。为了与国际接轨,更为了符合书刊出版界的著录要求,我们迳用国际通用格式,读者引用专题目录时可直接复制、粘贴条目,不必再修改字段顺序。
2.4 文献信息的加工和整合
文献信息的整合有两种方法,一是手工整合,一般采用目录卡片处理资料,一题一卡,方便嗣后编排、整理、抄录,而笔者一开始便采用电脑软件处理法。近十年的操作,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一如从各家图书馆下载的书目信息,可直接剪贴在Excel表格,统一删除冗余字段;不同图书馆下载的书目格式往往不同,有的书名在前、作者在后,有的作者在前、书名在后,这就需要先分别建档,待整理成标准字段后再添加到标准文档里。二如手工输入目录信息,既可先用txt文档管理字段、而后导入Excel表格,也可迳用Excel表格。总体上看,Excel文件在建档贮存目录、整理目录等方面有诸多方便,可以按多种字段排序,以便彻底删重;在检索语言(分类法或是主题法,等等,以下以体系分类法为例)确定后,可以在Excel里添加相应的类别纵列,再根据需要按“多重分类/时间”顺序排列为成稿;但标引工作仍以txt文档便于加工。
2.5 分类与排序
杂陈条目的有如一般散沙,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目录信息,首先应选定一种检索语言。黄恩祝先生认为,综合性目录索引以分类语言为好,专指性目录以主题语言为宜,[6]然《闽语库》采用的是分类语言。单靠《中图法》[7]的体系分类法是不足以处理以万计的目录数据的,需根据实际情况拿出一套细分条目的办法来,此时借鉴前人的成果尤为重要。从笔者所见闽语文献目录看,主要有内容分类和形式分类两法,前者又分按闽语次方言分类和按语音、文字(方言用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语言学层面分类,后者则按图书类型和文献语种分类,有的还组合了内容/形式两大分类法。《闽语库》用的是“中外语种/闽语次方言/文献类型/时间顺序”复分法,分为闽东、闽北、闽中、莆仙、闽南等子库,凡缺少时间项的条目,统一排在该类目录最后,使其系统井然,便于检索。为了使条目顺序一目了然,笔者编的《目录索引》、《辑目索引》都使用了流水号,以强化条目的序列功能,显示该条目在整个目录体系中的位置,让读者易记易检。值得目录编者注意的是,在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目录中,重复的条目不在少数,因而应从多个字段反复删重,同时应尽量用原文献仔细校对再定稿。定稿后可利用Excel表格添加流水号,转存为txt文件便可去掉表格格式,再转换为word或wps文件排印。
3 《闽语库》的评价
《闽语库》的建设经历了从《目录索引》到《辑目索引》再到《闽语库》的课题发展“三步曲”:第一阶段《目录索引》的资料立足于本馆馆藏20世纪80-90年代书刊,第二阶段《辑目索引》将文献的方言语种由单一的闽南次方言扩大到整个闽语,文献的时间范围也进一步扩充,文献的类型囊括了所有描写、记录、表现、研究闽方言的文献(如下表所示)。
| 目录索引 | 辑 目 索 引 | 闽 语 库 |
次方言范围 | 闽南 | 闽东,闽北,闽中,莆仙,闽南 | 闽东,闽北,闽中,莆仙,闽南 |
时间范围 | 1979-1999 | 1403-2003 | 1403-2007 |
数据库形式 | 目 录 | 目 录 | 目录,数字图书与论文,多媒体文献 |
文献类型 | 著作 论文 | 闽语学著作、论文,闽语圣经、普及性闽语教材、闽语科普读物,闽语地方曲艺、戏文、歌谣、谚语;闽语学科研课题;闽语目录索引之目录 | 在《辑目索引》的基础上,增加闽语学数字图书及书影、论文、故事、传说、笑话、谚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谜语、歌词等,MP3、MP4歌曲等 |
目录条数 | 1066 | 8339 | 12500 |
文献语种 与文字 | 中文 | 汉语、闽南方言罗马字、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泰国语、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日语 |
| | | | |
《辑目索引》是确保《闽语库》质的飞跃之关键,它首次较全面集中地搜集整理海内外的闽方言文献信息,在当前居于领先的地位。1�收集的闽语文献资料时间跨度最长,文献分布面最广,文献类型最完备。如前人仅聂建民、李琦合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闽语》(1993)和《辑目索引》以工具书正式出版,然其资料较不全,目录量大大少于《辑目索引》。2�《辑目索引》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通过合理分类,让各种类型的闽语文献同聚异离,凡同一闽语次方言的同类型文献,如韵书、专著、教材等,都归在一起按年度排列,突出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客观再现了学科研究的发展面貌,合乎当初的编纂目标和定位。
《辑目索引》蕴含了作者的文献研究成果[8],一如通过研读孔远志、杨贵谊的论文并追索原书,考定1403年编于马来西亚的《满刺加国译语》为首部记录闽南方言的文献[9],比过去学界公认的首部闽南方言文献1800年本《汇音妙悟》的发行时间早4个世纪,二如钩沉收藏在东南亚的闽语典籍数百种,首次向世人披露1000余种闽语文献,如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就探寻到《福州方言手册:20教程》、《福州音马来语汇编》、《闽语会话》等近200种珍稀闽语图书,其中以“闽腔”“榕腔”冠名的圣经达67种,等等。《辑目索引》的编撰体例较合理、严谨,〈范例〉指明使用方法,正文按“中外语种/闽语次方言/文献类型/时间”为序排列,〈作者索引〉方便读者查询,〈篇名关键词/主题词索引〉既保留自然语言风貌,又兼顾类目语言、主题语言的规范性,便于族性检索,准确方便地提取有关知识元,大大增强了目录的考索性;〈出版机构名录〉、〈藏书机构名录〉、〈报刊目录〉等附录资料为读者多角度查询文献信息提供了保障,这些优点多被《闽语库》所继承。当然,《辑目索引》的选题既有海内外学人的大量学术积累,又因尚有缺陷而为我们留下了课题研究的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呼唤并催生“积大成者”,我们只是顺应需要,较圆满地回应了学界的期待。
《辑目索引》奠定了《闽语库》的基础,从《目录索引》到《辑目索引》再到《闽语库》的目录积累,分阶段扩大文献信息源的“滚雪球战术”编纂策略,饱含了发展资料整理资料的艰辛;广开“源”路的需要,迫使笔者采用“立体式、地毯式”文献搜索法,频繁出访(含网上访问)各图书馆资料室、新旧书店,入书库、钻书架、翻阅各类书籍,从史学书籍里发掘点滴弥足珍贵的闽语文献,查抄、下载、输入目录;不厌其烦地整合目录与删重……正是由于有了精细的资料考察工作、发掘技术和奉献精神,得以在首部闽方言文献的认定上和钩沉被湮没的海外文献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文献的时间范围、文献的语种、文献类型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扩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闽语库》也离不开笔者对闽语文献信息的多层次开发和宣传推介,一是将文献数据库建设同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结合在一起,文献信息同特色服务交互映衬;二是兼研闽语方言,参与学术圈的各届研讨会广交朋友,从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最新文献信息;三是笔者连续发表综述型、资料型闽语学论文多篇,以此作为自身的科研方向,而有些海外学者就是在《中国期刊网》上查到笔者的“综述”而到馆访问的。因而,《辑目索引》尚未出版即得到原国家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如龙教授[10]的首肯和原《中国语文》编辑部主任林连通编审的好评[11],成为海内外闽语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参考目录,列入闽台两省高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的必读书目,于2005年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海外学者甚至看到其后效,鼓励我们要“每隔十年更新一次数据;只要坚持下去,这里(指漳州师院图书馆)将成为全球闽方言文献信息集藏中心。”[12]我想,这应是我馆和本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现闽语专藏已积累图书400多种,学术论文(电子版)近3000篇,专题文献目录信息约14000条,增加了文献新类型,内容比过去丰富,既具学术性,也走出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而兼备可读性、趣味性,将以新的风貌展现在同行和读者面前;有闽方言文学作品1000篇供读者欣赏,闽方言歌词歌曲400首和闽剧、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南音、潮剧及其木偶戏等影像资料500种,等待人们的观赏。当然,《闽语库》仍有种种不足和缺陷,期望得到同行和读者的点拨和更正。
注释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科学出版社1965。因闽方言文献目录分散于不同主题,故未纳入表中。
2 拙作《闽南方言文献目录》,《闽南方言・漳州话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以下简称《目录索引》。
3 许长安《厦门话文》,页72-76〈闽南白话字的出版物〉,鹭江出版社,1993。
4 拙着《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辑目索引》。
5 条目,指目录索引中的一条条数据。
6 黄恩祝:《应用索引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7 目前《中图法》H177“闽语”的类目设置及注释语粗糙不确,往往导致闽语文献错误分类,俟另文专论。
8 参见拙作《传教士和闽南方言文献》,《文献》2006�1;《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9 笔者研讨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马亚西亚学者杨贵谊先生的文章和发现的。孔远志文见《满刺加国译语:华人编纂的第一部马来语汉语词典》,《历史与文化》,1992�1。杨贵谊文见《华马词典雏形》,《亚洲文化》,1987�1;《四夷馆人编的第一部马来语词典――满拉加国译语》,新加坡:《南大资讯》,2003年首版。
10 李如龙教授称这本大型工具书“是迄今为止所见的闽方言文献目录中最丰富的专集”,“有了这部书,今后的闽方言研究就可以避免闭耳塞听,一切从头开始,重复劳动,甚至劳而无功;当能使你的研究计划更加合理,少走一些弯路,多得一些启发。”见《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代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 见林连通编审《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 引自台湾省新竹师范学院董忠司的教授2003年底到馆访问的谈话。
参考文献
1 林庆彰主编�何淑频编辑�专科目录的编辑方法�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1
2 吴守礼�福客方言综志・台湾方言研究文献目录�台湾:台湾“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1997
3 杨福绵�中国语言学分类参考书目・闽语�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
4 洪惟仁�台湾汉语方言文献分类书目�台湾:手抄影印本,1988
5 聂建民,李琦�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闽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6 林伦伦�广东闽方言研究述评・广东闽方言研究文献要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之《第三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专辑,1995�11
7 [日]野间晃�台湾闽南语研究文献目录�日本:《东北大学语学文学论集》①,1996
8 詹伯慧主编�闽语(研究参考资料书目)�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引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 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闵语库》:http://211.80.183.44/INFOBIN/Select.dll
张嘉星 女,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