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说》第三篇:引得编纂法(上) 洪 业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9

・索引史话与史料・

   

 

第三篇  引得编纂法(上)

     在这一篇内我要根据引得编纂处十几位同事两年多为数十种书编引得的经验,来谈谈中国书引得编纂的方法。未谈之先,我要声明:我明知,我所根据的乃如是浅薄的经验,而犹敢大胆来谈方法,欧美老前辈引得家要笑得牙齿掉落了。所以我决不敢说这一篇的用意是教人如何编引得。中国文字与西洋文字,结构大不相同;中国学术与西洋学术,途径亦尚未一律。关于引得的原理,我们可感谢有西洋的典型可遵,关于编纂的手续,我们却要自行试验摸索。这一篇所述的就是我们两年多试验摸索的感触,写出来求同志们讨论指教。

    在民国十九年春间,我提议要招集几位同志以三年的工夫作点编纂中国书籍引得之试验。承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合组之文化研究社的美意,允许给以若干款项的帮助。于是引得编纂处就于其年秋中开始试验的工作了。当时我们拟了一篇工作步骤简则,贴在编纂室墙上。现时抄录于下:

引得编纂手续纲要

  一  选书  拟引得书由编辑会讨论,并征求专家意见选定之。

(甲)  未闻有他处拟引得者。

(乙)  凡伪书暂不为引得。

(丙)  凡次料暂不为引得。

(丁)  凡曾经外人翻译而译本有引得者,暂不为引得。

(戊)  凡书预算编引得时间,须超过二月以上者,暂放后。

  二  选本  由编辑会选定之。

(甲)  以通行本中之较佳者为限,并具说明。

(乙)  通行别本应具叶行列表、并拟推算公式。

  三  标点  每种书取二本,由甲乙二编辑员标点之,丙校正之,步骤如下:

(甲)  凡选本中之有校勘记者,应先在本文旁,标出异文检查之页数。

(乙)  随读随标点其句读。凡字句有不明了者,应作考查工夫,或寻专家请教。其终不明了者,每项列一卡片上,引得叙例中列举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伪为博学也。

(丙)  每章或每段标点后,重读一遍。并钩出(一)人名,(二)地名,(三)书名,(四)公名,(五)专名,或(六)公名之借用为形容或形动词者,并在书眉上写应加之“目”,“注”等,并应抄片数。

  四  抄片  以丙编辑员所校正本为主。

(甲)  依钩出及书眉上之文句每项抄在一片上,在片末注(一)卷号,(二)章号,(三)页号,(四)异文检查号。

(乙)  每上下两半叶之片,即按次序夹放其中。

  五  校片  甲乙二编辑员各逐页逐片校对一过,并在片上钩出应编钥号之字。

  六  编号  (甲)  甲乙二抄写员合作依庋撷号码编号,并排列之。

(乙)  由丙丁二抄写员合作依“号片柜”校正之。

(丙)  由戊抄写员取号片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之,为拼音引得。

    七  稿本  (甲)  甲抄写员将抄,排,校,讫之片抄成引得稿本。

(乙)  乙抄写员将按音排列之号片抄成拼音引得稿本。

(丙)  二稿本由甲乙二编辑员校正之。

    八  印刷  由经理商同编辑会办理。办法依哈燕出版委员会规章。

    九  印本校对  由编辑员轮流校对:其第一次印稿由甲编辑员校对,则第二次归乙编辑员,余类推,以印稿完全无讹,然后许印定本。

   十  加序  由编辑会举一人拟之。其印稿校对事宜,一依第九项。

    我们二年来的工作,对于上列方法颇有变通更改之处。其所谓方法者,用意不过二端。(一)必如何,而后编纂之引得,可以算是简而备,疏而不漏?(二)必如何而后编纂之分工合作,可以减去意外的麻烦,可以省点可省的心力?合而言之:必如何而后编者不觉十分痛苦,而用者较觉十分方便?我们原拟的《纲要》虽是根据这样的用意而拟定,但实行时又不得不根据这样的用意而时时加以变通改良。现试分段述之。

    (一)选书问题 

    我们的工作既是试验的性质,我们当然极端地要学界给予我们出版品以十分不客气的批评。这样的批语来得愈多愈快,则我们对于方法之改良亦能愈多愈快了。我们盼望引得出版出得多,出得快,则批评之来,亦多亦快,故开始的时候,不拟为繁重的书籍编引得。譬如当初我们开始来编《明史》的引得,那直到于今,恐怕稿子还未必完成。《说苑》,《白虎通》,《仪礼》之流。篇幅不甚重,不必外延时日即可出版,故我们选来做试验。中国旧书如四书,五经,及诸子中之《老子》,《庄子》等等,不仅有关于历史及思想之研究,且关系于中国语言文字之研究甚巨;不仅应编引得,且实应编详细之“堪靠灯”。此外,则皆应编简而备,疏而不漏之引得。我们试验之工作暂专重后项书籍。盖选录之繁简得宜,必须有若干时之试验及训练也。

    然而我们原定之选书标准,实不能坚持办理。预定编纂之时间,十之八九,总要超出。昔人有言:“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我们渐渐明了其言之妙了。有引得已印好,但发觉其中错误太多,遂而毁版重编,如《说苑引得》是。有因编纂条例之改变,遂使数月可成之简单引得,一变而为较细引得,一年有半而后成稿,如《佛藏子目引得》是。有因印刷机关受战祸影响,稿虽早付,而过了一年多,引得尚未出,如《崔东壁遗书引得》是。编纂事业,时间之难预定,如此。

    又在我们定《纲要》的时候,我们没预料到外来的稿件。我们开办试验几个月后,就来了好些外来将成或未成的稿件。凡其较为可用者,我们当然十分喜悦地接收了,细为整理校订然后付印。四大盒的《四库总目》片子,经过四个月的整理,成了《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但《明史・艺文志》引得片子四盒,经了一年多的整理增加,乃变为四十八盒子的《二十种艺文志综合引得》;印刷尚未及半。现时编纂处尚堆积好些稿件,未得抽暇整理:如《水经注》已标钩好了,但尚未校标;《世说新语》已引得到片子上,但尚未校片子。至于《韩非子引得》,《吕氏春秋引得》之流,则或第一次标钩尚未毕,或第二次标钩尚未毕也。

    又如我们在编纂工作中,常翻检某种参考书,感觉其书因未有引得而多费我们的时间,遂特别费点时间,为其书编了引得。《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著者引得》就是因这样的缘故编成的。按实际说来,这些引得编成了,果然省了编别种引得时好些工夫。然当我们拟《纲要》时,并未料选到这些书也。

    (二)选本问题 

    引得方法,自然要用新书来试编,然更要用古书来试编,因编古书引得,麻烦问题特别多,应试验解决。本子的问题,就是其一。西洋经典,往往分为章节。各版本之纸张大小,页数多寡,虽不同,而章节之分则同,故引得目注后之数,即章节之数,用之于任何版本,皆可得。中国的古籍版本甚多,或丛刊,或单行,或官版,或家刻,或影印,或手抄;不仅章中未曾标节,即篇卷分法,亦时或不同。于是乎未编引得,必先决要用那一种本子为依据。既选了本子,还要问:必如何而后有其他本子者亦能利用我们所编的引得?选本之标准,我们务于“可靠”及“流通”二者并得。《仪礼》,《说苑》,《白虎通》,《世说新语》等,皆用《四部丛刊》本。《四部丛刊》于今颇为普通,而所影印者大略皆善本也。编《说苑引得》时,于《四部丛刊》本以外,我们又看见了十二种本子,于是想出一个法子,使《四部丛刊》本《说苑》之引得亦能应用于其他十二种本子。其法实甚简单:就是算出各本与引得本之比较百分数,而表列之。其表如下。

 

板本

每叶行数

每行字数

每叶共计字数

推算数

四部丛刊

18

15

270

1.00

四部备要

26

19

494

0.55

崇文子书百家

24

24

576

0.47

崇文单行本

24

24

576

0.47

扫叶百子全书

32

36

1152

0.23

涵芬楼铅印本

24

26

624

0.45

广汉魏业书

18

20

360

0.75

王谟增订汉魏

18

20

360

0.75

涵芬楼影印汉魏

18

20

360

0.75

三余堂袖珍汉魏

20

20

400

0.68

育文堂石印汉魏

36

44

1584

0.17

黄元寿小字汉魏

48

60

2880

0.09

四库钞本

16

21

336

0.80

 

    说明:以本引得目注下之叶数,乘任何板本之推算数,即得其板本之叶数,相差无几。如:“赵襄子与子路论孔子”,在《四部丛刊》本卷十一第二十叶下面,若欲推知其在《崇文子书百家》本何叶,则20*0.47=9.4,即知其在《崇文子书百家》本第九叶与第十叶之间。又如:“孔子与鲁哀公论命”事,在《四部丛刊》本卷十七第九叶下面,若欲推知其在《涵芬楼影印汉魏业书》本何地,则9*0.75=6.75,即知其在《涵芬楼影印汉魏业书》本第六叶与第七叶之间。余类推。

    到了《白虎通》问题便较复杂一点。十七种本子中有分二卷的,有分四卷的,有分十卷的。用前法加以变通,则为表如下:

 

         

卷数

     

     

共计叶数

推算数

四部丛刊

10

一二三四

3 3 3 8

五六七八九十

3 5 5410 1 3

一二三四

17 16 19 21

五六七八九十

13 9 13 20 11 17

156

1.00

随�徐氏丛书

10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6

1.00

明�元符校吴氏刊单行本

2

17

2726

76

86

162

1.03

明杨祜校两京遗编

2

同上

同上

71

81

152

.98

四库钞本

2

同上

同上

63

74

137

.87

三余常袖珍汉魏丛书

2

同上

同上

55

6

117

.75

汪士汉校秘书二十一种

2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17

.75

明吴�校古今逸史

2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17

.75

明胡文焕校本

2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17

.75

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

2

同上

同上

61

69

130

.83

王模增订

(赵宜�校)汉魏丛书

4

 

8 9

 

1761  10

 

35 27

 

39 30

131

.83

广汉魏丛书

4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31

.83

明郎壁刊单行本

4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31

.83

崇文子书百家

4

同上

同上

 

22 17

 

25 19

83

.53

扫叶石印百子全书

4

同上

同上

 

11 9

 

13 10

43

.27

育文石印汉魏丛书

4

同上

同上

不分

31

.20

黄元寿石印小字汉魏丛书

4

同上

同上

不分

18

.11

 

    说明:以本引得注下之叶数,乘任何板本之推算数,即得其板本之叶数,相差无几。惟各板本之分卷,颇不一致,斟酌再  三,总以均按二卷计算为妥;如“女以姓配字之故”在《四部丛刊》本,第八卷第十二叶下面,即视作下卷第四十七叶(13+9+13+12=47

A. 若欲推知在�元符校吴氏刊本何叶,即47×1.03=48.41(下卷第四十八叶)

B. 若欲推知在秘书二十一种本何叶,即:47×�0.75=35.25(下卷第三十五叶)

C. 若欲推知在子书百家本何叶,即:47×0.53=24.91(第三卷第二十五叶)

D. 若欲推知在扫叶百子全书本何叶,即:47×0.27=12.69(即第三卷第十三叶)

余类推。

    到了《仪礼》,我们所看见的本子共二十种,不仅分卷有十七,三十,四十,五十之不同,且或有注而无疏,或有注更有疏,或注释之各殊;其问题更复杂了。我们再用前法变通,列出二张表来应用。然而所费的编纂时间已甚多矣。

承国内外学者的雅爱,对各种引得往往加以批评鼓励。诸本卷页推算方法,亦为他们所赞许者之一。《大公报・大学副刊》  ①批评说:“用此比例数可推知某文某句之在《四部丛刊》本以外各本之卷数页数,大致不误,此真所谓科学方法,巧妙可称也。”我们读到了此类赞语,自是十分感激,而且更自励,务以搜求别种板本愈多为愈善,以表列推算比例愈精为愈妙。但其后因经验了几个更复杂的问题,我们对于自己所创的方法倒发生起怀疑了。《仪礼引得》卷页的麻烦,勉强解决以后,我们已觉疲惫。孰知《四库总目》版本所给予的问题,更为难解。《总目》板本繁多,而各本之排印不同;如,有以书名独占一行者,有书名与提要相连者,有遇清廷朝号,或乘与尊称而抬头者,有不抬头者,有一叶而三分之二为空白者,亦有小字排满全叶者。离殊如此,非特使推算之数,难以准确,即二百卷可同用之推算比例,亦不可得。势必于每种版本中之每卷,皆各为设推算分数。若此,则不仅编纂者觉其繁杂太甚;即检用者亦将望其表而生畏,不肯问津焉。讨论好久,得了一个办法。其法之简单如是,我们当初乃未想到,真可笑也。譬如:在大东书局本中宋郑刚中之《周易窥余》乃在第三卷之第一页,雷思齐之《易圆通变》,乃在其卷之末页;检者若于一种版本中寻二书提要,则寻之于其本卷三之首末二叶,必可得。又如朱显祖之《臆言》在引得本为卷九十七第四叶下,而该卷共九叶,是《臆言》在该卷九分之四处也。检者用引得之数去寻同治七年广东本中《臆言》提要,则先就粤本查明卷九十七共三十五页,再以三十五乘九分之四,得十五又半,是应在粤本,第十六叶也;检之果然。倘检者手边只有光绪十二年点石斋本;翻开卷九十七,不费力而可知其卷六叶;以六乘九分之四,可知《臆言》应在点石斋本之第三叶也;检之亦然。再如宣统庚戌存古斋本分叶之法往往不以卷为起讫。然检至卷九十七,见其起于二十五叶之末,而讫于三十三叶之首,是共七叶半也,以七乘九分之四得三有奇;从叶二十六翻过三叶检之,《臆言》果在叶二十九首。夫各本各卷之页数,检用其本者,不必细算而自知,不劳我们代为表列。我们所应办者,不过将引得根据本之每卷叶数,细为表列,以备推算,已足。故《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上册前,只附了这样的表一张,下举例说明其用法而已。

    这样的小发明实在是大省了我们编纂的劳苦。且于我们心中的抱歉亦减了不少。中国的古书,往往于日本有很好的本子,日本学者以科学方法研究汉学,又往往有甚可惊敬的成绩。但自东北被夺以后,我们心理上不容我们与日人多所接洽,日本本子我们多不得见,更无法为设推算分数。现在想起来,此实不必办,有日本本子者,依公式推算,一样的可以用我们所编的引得法②。

    (三)标点问题 

    下面所附的一张影片,是代表《说苑》卷十五,叶十四经了我们标点后的样子。我们读《说苑》时,防它里面的伪夺,故先取卢文�的校勘记�③来参考着读。在第二行和第五行所钩标之“28b”,就是指明校勘记叶二十八下对于这二段文有点议论,可供参考。在引得裹有二录,如“���诛四凶,I5/I4a28b〕”,“易��引,I5/I4a28b”;其方括弧中之数即缘此发生也。我们读《说苑》时,随读随标出引得中之目注。在这一叶中有三段:每段,我们先撮取其大意,为编目注。第一段有一录,以“治道”为目,以“宜除佞贼”为注。第二段有一录,以“道”为目,以“须藉权势乃行”为注。第三段有二录:一为“子贡问孔子诛少正卯之故”,一为“孔子答子贡诛少正卯之故”。次就各段中,标出应录目注,有时且须增益字句,以使其录较为明晰。各录如下:

尧诛四凶

易,引

少正卯被孔子诛

四凶被尧诛

五帝

周公杀管蔡

三王

司寇

管【叔鲜】被周公诛

孔子

东观

蔡【叔度】被周公诛

颜渊

端木赐(见子贡)

子产杀邓析

孺悲

王者之五诛

邓析被子产诛

权为道所凭藉

五诛,王者之

孔子斩少正卯

势为道所凭藉

 

少正卯被孔子诛

孔子诛少正卯

 

    这几条录,在样子里,均有记号。一直而两端折入者,标一录。一直而仅一端折入者,标一录之一部分,更须于文中寻其余之一部分,合之成一录焉。有二直,各于一端折入,一端折出,更连之以一线,标二文互为目注而成二录也。

标点工作实为引得全体之关键。凡引得新书,依西洋通例,由著书者自于印好清样中,钩标目注。著者心中自知书中内容,孰为值得重见于引得中,以供读者之寻检;故钩标问题,较为简单易决。至于钩标古书以为引得,则其问题复杂矣。钩标者必先置身于古人之地,熟知著者于每段文字用意所在,为备目注,唯简而确,更须虑及因千百年之经过,而书中偶见之名物故事,亦往往可为后世学者考据之材料,各于文中钩录焉。二者皆不是易事,故我们拟以二人各标其书,第三人相与讨论折中而商定之。如此则主观成见,或可减少,而所选之录,既不失之于摭拾太滥,徒费检阅者之力,亦不失之于遗漏太多,使寻检者失望。在久有经验之引得家为之,似可另拟较简手续。然我们经验实甚浅薄,即竭智虑而合力为之,尚时或于格未合也。法国伯希和先生批评�④《说苑引得》,谓我们选录甚适当,且谓我们试验可称成功。这样的奖励,真可感激。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回头来看《说苑引得》的选录,已觉其中很有好几条应增减。当我们编《仪礼引得》时,我们附以《郑注引书引得》,《贾疏引书引得》。注疏中名物制度,大抵与经文相近,可从经文引得求之。引书引得盖可有稗于辑佚校雠之用。我们自以为郑贾二氏所引书已尽见引得中矣。侯云圻(�)先生批评�⑤说郑注中所引“旧说”亦应录入引得。仔细想来,侯先生所评甚是。我们虽不能知旧说出于何书,且并不知其是否出于书;然应录之,具说明,存疑焉。像这样的批评,可以增加我们的经验,尤可感谢也。

 

注释

1 第一八七期,二十年八月十日。

2 《诸史然疑》,虽有好些本子,然依我所见者,都不如赵肖甫(贞信)先生所校订之本,引得既附其后,自不必更为别本谋推算法。

3 在《群书拾补》中。我们用北平直录书局影印《抱经堂丛书》本。

4 T'oung Pao,vol. XXVⅢ,p.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