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纪念――回忆与期望 李 文 管美凤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12

《全国报刊索引》50周年纪念

――回忆与期望

     管美凤

(上海图书馆  200031)

        《全国报刊索引》创刊于1955年,是检索全国各学科报纸杂志资料的重要工具。文章回顾了《索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分类体系的演变轨迹,并对《索引》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全国报刊索引》  资料索引  历史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创刊于19553月的《全国报刊索引》迎来了它的50岁生日,可喜、可贺!

50年风雨,几代索引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全国报刊索引》这一全国知名品牌。

《全国报刊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是检索全国各学科报纸杂志资料的重要工具,它以收录的报刊资料品种最多、收集的资料范围涉及的学科最广、持续定期出版的时间最长,而且分类、著录格式标准化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有广泛影响。

1 《索引》的历史

  1.1 《索引》的渊源

《索引》创刊于1955年,由上海图书馆编辑,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索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30年原鸿英图书馆编制的杂志、日报论文索引《人文月刊》。

 上海图书馆是在1958年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报刊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合并而成的,其中的报刊图书馆则是19555月由鸿英图书馆、新闻图书馆合并的。鸿英图书馆的前身是1924年由黄炎培创办的甲子社。从甲子社成立起,即注重收藏报刊,编制报刊索引。最初选取《地学杂志》、《银行月报》、《银行月刊》、《钱业月刊》、《商业月刊》、《经济半月刊》等6种编制索引,前两种为表式,后4种为卡片。1929年起逐月将公司各机关所出版的杂志,选其精要,编制索引。付《人文月刊》按期发表,同时制成卡片保存。所选取的杂志及副刊444种,其中日报副刊11种。《人文月刊》自19302月发行,是全国首创的检索刊物,11卷共出6卷,至1938年春停刊。19477月复刊,油印本,每卷4期,至22期停刊。根据以上的图书馆合并和索引编制历史,可以说《索引》继承、充实、发展了《人文月刊》。

  1.2 《索引》的创刊

1954年鸿英图书馆受中央文化部委托编制报刊索引,成立报刊索引编辑组。第一任组长是孙恩霖先生,他是20世纪40年代访问过革命圣地延安的第一位《申报》记者。负责封面及版面设计的则是原黄浦区图书馆馆长沈恩泽先生。创刊号淡粉绿色的封面图案设计显得庄重、朴素、大方。《索引》于19553月正式出版,刊名《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双月刊)1956年起增加报纸资料,改名为《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文革中196610月至19739月被迫停刊。197310月复刊,正式改名《全国报刊索引》。

  1.3 《索引》的发表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和报刊出版的繁荣,《索引》始终跟随着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改变编辑出版方式。从1994年起分为书本式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出版。书本式为月刊,分为哲社版和自然科技版。月报道文献各18000篇,全年累计432000篇。收录国内和部分港台期刊6000余种,国内主要报纸200余种。电子版《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原名为《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1993年国家文化部立项,由上海图书馆承建的重大科技项目。实际上编辑部从1992年开始就着手做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以及主题标引等工作,1993年正式立项。1995年通过文化部鉴定,1996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的数据库只基于书本式《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的内容,虽然在数量与收录报刊品种上比书本式多,但并没有科技版的内容。直到2000年才推出《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科技版)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编辑部根据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于2002年推出了网络版。

检索软件也随着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发展而改进,19941995年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单机版,19962001年是基于win32win95平台的单机版。从2002年起推出了基于win95以上平台的单机版和C/S方式的网络版。2003年起又推出了B/S方式的网络版。

目前《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收录期刊8000种左右,报纸200余种,基本上覆盖了国内所有公开发行的报刊。社科和科技版各年报道数据25万条。完成了一系列回溯建库工作,从1857年至今累计数据已超过850万,是国内特大型文献数据库之一。

2 《索引》使用的分类法的演变

从《索引》50年来所使用的分类法的变化,充分展示了编辑部人员对图书分类和报刊资料分类特点的艰苦而又曲折的认识过程。

  2.1 《人大法》(19551965)

《索引》创刊伊始,由于编辑部人员对报刊资料分类特点不了解,把报刊资料分类工作简单地看成是图书分类工作的一部分,基于这种看法,《索引》自创刊时就确定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人大法》)来类分报刊资料。《人大法》的分类体系主要按学科组成,类目设置详细,因此,觉得用它来类分报刊论文资料比较合适。但因论文资料偏少,类目过细,使《索引》出现了大量空号,又由于《人大法》分类号用单一号码编制,类号冗长不易记忆,编者和使用者都感不便。尽管《人大法》在1958年和1963年进行两次改版,《索引》也及时跟进,可还是不能满足报刊资料分类的需要。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连绵不断,大量的新闻动态资料无法入类,因此使用的分类法急需改革。

  2.2 《报刊资料分类表》(19661979)

如何摆脱图书分类法的框框呢?编辑部人员认为必须从报刊资料的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报刊资料分类表。1966年由苗力沉先生(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后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19661979年在报刊索引编辑部工作)提出以毛泽东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一文精神设计《报刊资料分类表》。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国际,自然技术科学四个部分,二十六个大类。哲社版占了前面三个部分。此表与一般图书分类法比较,作了三个方面的修改:第一,严格按四大部分类分资料,不管类目之间的学科关系;第二,分类表强调“中国”这一主题,因为《索引》收录的是国内中文报刊,当然是反映本国情况的资料占主要部分;第三,重视类目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分类表在类目的设置上适应了新闻动态资料的特点,有利于资料的搜集、组织和整理。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的特点,分类表在相应的类目中设置临时性专题类目,这种类目可根据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随时补充和更替。

《报刊资料分类表》的使用,基本缓和了动态资料无法入类的矛盾,但却造成了学科体系被割裂的局面,使学术论文资料不是按学科内容而是按作者国籍分散在各国现实性的类目中,它的不适用性很快就显现出来。虽然197310月复刊时对《报刊资料分类表》进行了修改,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体系被割裂的情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带来了出版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复刊的、新创办的各类专业刊物的出版,为《索引》提供了充沛的资料来源。杂志的大量增加,学术论文资料的直线递增,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对分类表提出了新要求。

  2.3 《全国报刊资料分类表》(19801991)

为了改变分类表不适用于类分学术论文资料的状况,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图书与报刊资料的异同,总结图书分类法与资料分类表的异同,编制新的既适合新闻动态资料又适合专业论文资料的新的分类法就摆到议事日程上了。我们知道,无论图书或报刊资料,两者都是人类知识的文字载体,它们分类的对象、标准、目的等方面有区别,但图书分类的基本原则,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三性基本上也适用于资料分类。报刊的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它反映的都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动态,所以报刊资料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宣传性。就学术论文来讲,报刊的学术论文多数有专、深、新的特点,它的知识面较窄,内涵较深,多属初探。而图书知识面较广,内容系统完整,且论点比较成熟。从资料涉及范围而论,报刊中的资料绝大部分是国内的,图书则不然。因此,新的《索引》分类表应该既能容纳新闻动态资料,又可容纳学术论文资料,属于前者的类目适当粗一些,灵活性、适应性强一些;而后者,类目的设置应按照严格的学科系统入类。基于以上认识,编辑部决定由李文同志(时任《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责任编辑)主持编制新的分类法。为方便读者检索,《全国报刊资料分类法》的序列、大类与当时通用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一致,具体类目的设置则有所增删,所不同的是《中图法》分类体系遵循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而《全国报刊资料分类表》则根据报刊资料的特点进行了修改,在BK的十大类目中,每类按以下原则排列:

先动态资料,后学术论文资料;

动态资料先国内、后国外;

国内动态资料先中央、后地方;

国外动态资料按世界地区表复分;

学术论文资料则不分中外,一律按学科体系分类。

这样设置类目和排列的原则,充分反映了我国报刊资料的特点。新闻动态资料,主要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刊载的是今天、昨天或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信息,以及各行各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原始材料的性质比较强,它以新闻和评论为主,分类的侧重点不是学科,而是实际工作中所属的各行各业,把动态资料在分类中作为第一部分放在前面,以我国各行各业现行的管理体制为出发点来规定类目的逻辑关系,这是我国广大读者熟悉和了解的,第二部分学术论文资料,全部按照学科进行分类,不分国别,给专业工作者查阅资料带来了方便。

《全国报刊资料分类表》并不为《中图法》的类目所限,在基本大类一致的情况下,各类都留有空号,可根据社科园地出现的新情况、新学科随时增加类目。这种方法,成功地冲破了分类法不能及时反映新事物的局限性,因为任何分类法无论在它编制时如何完美,也无法反映出出版后的新事物、新动态。其中一些新事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具有稳定性,《索引》增设临时类目的方法,可以看成是揭示这些资料的某些特性的间接方法,也赋予了新的资料表“活力”,使之能够跟着时代前进,不断更新分类表的内容,这也成为了报刊资料分类表的主要特点。

  2.4 《中图法》(1992)

随着人们对知识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图书馆和情报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使用统一的标准化分类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编辑部抓住《中图法》改版的契机,果断地从1992年起采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来类分报刊资料,这也为建立《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打下了文献分类的基础,因为有完善的分类规则,可以使各式各样的文献获得系统化的组织、整理和描述,便于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检索。使用全国图情系统95%以上单位采用的分类法,符合用户的检索习惯,有利于信息工作者掌握细、小、专、深主题的检索。2000年随着《中图法》的又一次改版而起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因为《索引》严格按照《中图法》来类分报刊资料,分类严谨,因此获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赞扬。

3 对于《索引》的期望

50年来,《索引》始终被认可为我国重要的报刊信息类检索刊物和工具,作为《索引》曾经的工作人员,我们也感到深深的自豪。可是在全文数据库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快速的技术更新,我们也不免对《索引》的未来有一丝忧虑,《索引》如何才能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呢?

目前的《索引》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已经作了很多努力,不仅书本式、单机版和网络版三管齐下,还推出了《全国报刊索引目次库》、《全国报刊索引》外刊目次库以及一些专题数据库。尽管如此,《索引》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如何推出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如何推出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提供远程服务等等,还需要现在的索引人不断地努力。

在《索引》50岁生日之际,我们祝愿《索引》始终与时俱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编辑质量,拿出特色产品,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管美凤    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