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后索引现状的几点思考 周柏康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59

・索引与数据库论坛・

关于书后索引现状的几点思考

周 柏 康

(上海建桥学院信息图文中心  上海 201319)

       社会需求不足是书后索引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然而现代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书后索引的发达。书后索引事关科学文化进步,期待政府有关部门关注。

关键词  书后索引  现状思考

    拙作《对书后索引现状的一次调查》在中国索引学会2004年度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注意,因为这一次小型调查以具体的数据为人所共知的书后索引现状提供了量化的概念,有助于使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眉目更加清晰。《中国索引》主编张琪玉先生在编辑部评论中引用了调查数据,并痛下评语:“这个数字是少得惊人的。”

书后索引为什么会少得惊人?自从得出调查数据以来,笔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希望能寻求到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不是书后索引本身无甚作用?

钱亚新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所撰《索引和索引法》一书中论述到,一本好的书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索引,要失掉它一半的价值,没有这种指引工具,想要将书中所包含最精彩的思想和动人事迹再现,需花费许多宝贵的光阴,索引不仅是一书的锁钥,并且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侯汉清教授在90年代初曾经说道:“有了书后索引,可以使阅读性图书具有参考工具书的检索功能……缺少书后索引的图书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在《学术作品不应忽视索引》一文中说:“索引的功能对读者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检索查考。索引还可以用作信息数据统计,对鉴别著作的相互引用率等特别有用。对于编辑而言,编制索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解决专业术语和人名的统一问题。”

书后索引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从来就是非常明晰的,杜定友先生早在1930年就呼吁:“更希望出版界、著作界即知即行,那么以后对于我们读书人,能够使用索引的方法,以节省时间,便于参考了。”然而几十年来书后索引普及的局面始终未能打开。

有的学者将此归咎于出版社怕麻烦怕成本太高。但是,一种普遍的持续几十年的社会现象,仅仅从出版社一个环节来找原因,似乎并不能说明和解决问题。

1  社会需求不足是主因

书后索引虽然是作为图书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但其仍然具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属性,否则不会有“成本太高”一说,所以它的生存必然依赖于社会需求,而我国书后索引需求不足的现象,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问题。

1.1  传统文化习惯的因素

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考据方法、义理方法、直觉体悟方法等等,指导思想是“整体论”,比较多的是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观照与分析,往往注重宏观而忽视细节,即使是兴盛于乾嘉时代(已时届十八、九世纪)的考据之学,也以诸家之说各书之述的比较、分析、综述和例证的归纳为主,延续着训诂、校勘和资料搜辑整理的方法,因而不同于西方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等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方法发展出不同的研究习惯,形成不同的学术成果,所以中国古代“×××考”一类著述汗牛充栋,而索引类著作相形见绌,书后索引更是付诸阙如。

“五四”前后,西方近几个世纪发展起来的种种理论和方法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之间空前的碰撞、融合与创新,加速了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学术研究方法的更新。我国的第一次索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然而,传统习惯的转变并非易事,遭遇困难和反复是难免的,有关人士对于索引观念社会普及的宣传虽然力竭声嘶,但毕竟势单力薄,至今难成气候。书后索引的现状更足以说明,即使是在关系密切的学术界和出版界,索引观念也十分淡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一本书还需要编索引的概念是根本没有的,更谈不上会想到去为书后索引立什么规矩。笔者最近曾经浏览某地一家书业网站“中国图书信息网”的“图书评论”、“书讯解读”、“好书推荐”等板块,在时间跨度一年多的数百条信息中,只发现有一则突出介绍了《话说中国》具有关键词检索的功能。许多翻译图书的介绍对于有无索引只字不提。在毋须索引的习惯已经成为自然的社会环境中,企求书后索引的迅速普及,除非寻找到超常规发展路径,否则是不现实的。

1.2  学术行为规范的问题

最需要书后索引的书籍,莫过于学术著作。学术著作是一个国家出版物中的精华部分,本应能够在普及书后索引中发挥引领潮流的作用,而且国际上学术著作编有书后索引早已普遍化,学术界素有得风气之先的敏感性,何以在这一问题上却显得非常迟钝,难以与国际接轨?恐怕不无关系的是,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行为长期以来一直疏于规范。王笛在《编辑中国学术界的“〈芝加哥手册〉”》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学术界通行的《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该手册把包括编制索引在内的各种学术行为规矩订得十分周全明确。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是一切服从于突出政治:“科学的春天”到来之后,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在百废待举的情势下,其他方面确实难以顾全,而且由于是还历史欠账,谁也不忍心责之过严;后来虽然出台了一个《图书质量保证体系》,“国家图书奖”也评了好多次,对于校对质量、装帧设计水平和发行量等方面都十分重视,但未涉及学术写作领域,编制索引更无从提起;近年来过分追求名利之风盛行,引起学术风气的浮躁,加之评价标准失衡,论著数量与职称待遇直接挂钩,客观上导向重量不重质,抵消认真做学问的动力。种种因素对于书后索引起了某种障碍作用,至少是没有能够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或者是导致错失了某种发展机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书后索引之现状,很难说与此没有一点关系。

2  现代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动力

虽然索引一词的社会知名度不太高,可能是平时不太留意,公众对索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其实在现代社会里生活,要想不遭遇索引都是件难事,按部首笔画或音序查字典、通过路名标号找地图位置,就是利用索引或索引方法的通常事例,说明索引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1  网络检索和“索引走向生活”促进索引普及,培养索引习惯当今的青年,几乎人人都有网络检索的体验和大量的网络检索实践。网上聊天、查资料、购物,全都或隐或现地需要借助索引来实现。关键词、二次检索等这些索引术语,已为广大网民所耳熟能详。索引的概念、方法和技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能量和密度,渗透、影响甚至干预着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索引的普及正以网络和数据库为载体,空前广泛而又不露声色地进行着。这一普及正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索引习惯、形成索引需求、促进索引发展,尽管不一定具有传统索引的外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够认识到它的存在。而当对于索引的社会需求一旦形成,就可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很可能包括书后索引在内(当然并不排斥较之书后索引更为优越的任何替代方式)。中国索引学会大力推进的“索引走向生活”,张琪玉先生提出的“现代索引就是数据库”,顺应这一潮流,适时推波助澜,将把索引普及引向深入。

2.2  经济因素可能成为促进书后索引发展的某种动力

由于存在因为书后索引而导致书籍“成本太高”的案例,因此经济因素似乎铁定成了书后索引发展的障碍。但是市场经济对索引普及的市场效应反倒十分敏感,有些精明并且聪明的出版商,已经开始在做图书广告时把书后索引作为卖点标榜,有现成例子可举:

“《颅脑综合症的CT、MRI诊断》本书收集的综合症按各类疾病分12章介绍,……书后附有索引,以便于查找,可起到工具书的作用……”(www.pmmp.com.cn/bookshop/bookinfo.asp)

“《中国针灸史图鉴》为突出学术性,引文均注明出处。同时书后附“图名索引”、“关键词索引”(包括知识链接索引、表索引)两种索引,使读者可从三个不同途径查检,从而使得该图集的学术价值得到最有效的体现。”(www.br.gov.cn/showdongtai.asp)

“《商品国际工贸指南译丛――纸》一书检索方便,实用性强。书后编有索引,使读者查找起来方便快捷。”(www.customs.gov.cn/cbs.huang/book/xiangxi.asp)

这些广告提示市场经济对于书后索引正在开始接纳,宣告经济因素可能成为促进书后索引发展的某种动力,预示书后索引的出头之日终将来临。

3  政府文化出版部门的助推至关重要

然而,书后索引是不是由此就拜托给市场,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并非如此。须知在中国的国情下,政府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以为,书后索引作为信息产品,自然会以市场为其成长的主要空间,但书后索引又是图书这一特殊商品体现其科学文化属性的利器,书商已经发现它的市场价值,政府文化出版等部门亦应发现它的科学文化价值,关注它,看重它,看好它。在这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领先书商一步,主动一点,明朗一点,有所作为。

所谓的政府作为,首先是要求政府从科学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对于包括书后索引在内的索引文化有一个适当的定位,给予必要的管理、引导和政策鼓励,对其发展进行助推。

在操作层面,当前主要是希望政府文化出版等有关部门在衡量学术类图书编辑出版质量或进行图书评奖时,能够将书后索引列为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固定成为标准。例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97年5月8日下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全书要附有索引”(www.wanfeng.gov.cn/wjfg_2.htm)。按此规定,索引已是志书的必要组成部分。

总之,书后索引的普及与推广,一方面要依托市场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而有志于推广书后索引的同道,则需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争取在这两方面之间左右逢源,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中国索引》编辑部.索引要走向社会.中国索引,2004(4):8-10

2 严明.试论钱亚新先生的索引思想.www.jscnt.gov.cn/eljl/9.htm

3 薛其林.学术兴盛与方法创新.www.hnass.com.cn/zzxk/200301/nol.24.htm

4 吴国盛.学术作品不应忽视索引.www.booktide.com/news

5 江晓原.索引的敌人是观念.www.shc2000.com/wh3.htm

6 陈万雄、杨剑龙.关于学术研究的对话.www.people.com.cn/gb/wenhua

7 王笛.编辑中国学术界的“《芝加哥手册》”.www.shc2000.com/yuanxing/no55.htm

 

  周柏康  上海建桥学院信息图文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