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研究书目编纂之思考
――从《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的编纂说起
张 海 惠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
摘 要 介绍《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一书的编纂经过,并由此对当今中国目录学有关问题提出看法。
关键词 中国学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 中国目录学
《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张海惠、王炬编纂)将于2005年春季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题解书目共收录2000年以前(个别出版于2000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印度、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北美洲其他国家编纂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各类书目索引共计674种,包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图书馆、档案馆及其他研究机构收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各种馆藏目录。这本书目的完成,不仅受到中国及世界各国中国少数民族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学者的关注,也获得了中国图书文献学家从目录学角度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专题书目之书目,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及其功能与编纂方式的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这本书目编纂之缘起,及其编纂方式之陈述,就有关中国传统目录学伴随学术发展而发展的问题谈些看法。
1 书目编纂之缘起
多民族性是中国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的编纂缘于以下几点:
缘起一: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
18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伴随时间之推移,几经辗转,散布世界各地,为不同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及私人所收藏,并成为这些机构藏品之特色及珍贵部分。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纳西文文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及满文文献、日本东洋文库所藏满藏蒙文文献,以及德国、俄国、法国等国家所收藏的大量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尽管经过各国几代文献学家及学者的努力,已将这些文献中的相当部分编入各类综合目录、专题目录及联合目录,但却长期乏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学者及图书文献人员所知,文献之利用则更是无望之事。
缘起二:世界范围内丰硕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成果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后半期,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之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是硕果累累。暂不提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的蓬勃开展,仅1998至1999年被Bibliographyof Asian Studies(BAS)所收入、发表在中国大陆境外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术论文就有119篇,2000年至2001年203篇,2002年至2003年153篇。不仅数量可观,研究广度和深度也都有所发展。
缘起三:庞大的文献数量对书目控制的迫切需求
自上个世纪下半期起,由于文献的激增,一个如何有效控制和利用文献的课题便严峻地摆在了图书文献工作者的面前。浩翰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同样不例外地给学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困难,也给图书文献工作者提出了掌控这些文献,使它们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充分利用的重任。而编纂者之所以最终采用了书目之书目的形式,是基于一个事实,即上个世纪,中国和世界各国几代研究人员和文献工作者,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检索工作付出了艰辛,也取得了可观成就,编纂了众多相关的二次文献,包括各种综合目录、专题目录及联合目录,这些目录索引为引导学者和图书文献工作者研究这一专题原始文献提供了途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指南性的工具书全面地反映这类二次文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学者及图书文献工作人员对这些二次文献所揭示的大量重要原始文献之利用。
缘起四:建立高质量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数据库之需要
当前,建立一个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数据库已不仅是中国学者和图书文献研究人员之需,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相关人员之所需。而一个全面的、权威的、信赖度高的专门数据库,除必备的技术条件外,其高质量的内容离不开必要的调研工作和有关的书目依据。
2 书目编纂之方法
鉴于上面所提到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我将书目收录范围,即书目可供检索的文献之范围定位于全世界,时间跨度为1901年到2000年。为了达到既反映文献收藏,又反映研究成果之目的,将收录对象确定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收藏目录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成果书目索引。这就使这部工具书的完成,从文献收集到提要撰写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书目的编纂历时数年。
2.1 收集途径
为了将20世纪编纂和出版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和研究成果的二次文献尽可能收集齐全,编纂者的主要收集途径如下:
2.1.1 数据库
3个主要数据库为: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Center)――目前有84个国家和地区50540个公共图书馆、研究性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参与,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文献数据库。
RLIN(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Network)――目前在全世界有15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文献数据库。
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BAS)――至今已包括了545000多项各国有关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亚洲研究学术成果信息数据库之一。
此外,还访问了数个国家图书馆、各国著名大学图书馆,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网站。
2.1.2 书目检索
书目检索是保证系统收集所需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编纂过程中所利用的书目检索途径包括:
1) 反映图书出版情况的各类出版/书业书目,如《全国总书目》、《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中华民国出版年鉴》等。
2) 反映学术研究论文信息的书目索引,如《全国报刊索引》、《中华民国论文期刊索引》、Toyogakubunken ruimoku、Bibliography of Chinese Studies等。
3) 反映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情况的专题研究书目,如刘光宏主编的《中国民族工具文献辞典》、GiovanniStary的Manchu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等。
4) 相关研究机构出版品目录,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藏书目录》、《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著作目录》、Catalogueof the Reference Department of the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等。
5) 有关中国学研究之工具书,如Tsuen-hsuin Tsien和JamesK.M.Cheng编纂的Chin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中国索引学会编纂的《中国索引综录》、冯蒸编著的《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等。
6) 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人员著作的追踪,如GiovanniStary,Hartmut Walravens,Josef Kolmas等。
2.2 编纂工作
由于这个项目旨在为各国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人员及图书文献工作人员提供一部指南性工具书,并为日后专门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书目依据,我将其体例确定为具备中英文提要的题解性书目。并取得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科研基金会(Central Research Development Fund)、匹兹堡大学国际研究中心(University Center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sian Studies Center)的研究基金资助,用以聘请掌握不同语种的专业人员参与提要撰写工作。
以下是两个收入此工具书之条目,一为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收藏的书目,一为反映学术研究情况的专题研究论文索引: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国纳西族象形文经典分类目录
Annotated Catalog of NaxiPictographic Manuscript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朱保田
Boston:Harvard-Yenching Library,1999.
This catalogue was compiled by ProfessorZhu Baotian of the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and published as no.5 in theHarvard-Yenching Library Bibliographical Series.It Lists more than six hundredNaxi manuscripts(the earliest item is dated to 1826 and the latest,1910) in thelibrary's collection,and is arranged under thirteen subject categories.Thefollowing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in Chinese for each entry:the title of themanuscript in pictographs (redrawn by Professor Zhu),the Romanized title,a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a brief abstract,notes date(ifidentified),dimensions,nunmber of leaves, author,and place(when known).
这部由云南省博物馆朱保田先生编纂的书目是“Harvard-YenchingLibrary Bibliographical Series”之第5种。它记载了600余种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纳西文手稿(最早的稿本成于1826年,最晚的成于1910年),按照13个主题编排。每个条目所包含的内容有朱先生手书纳西象形文题名、拼音题名、中文译名、内容提要、相关注释、手稿成书时间、尺寸、页数、作者和地名等。
Manchu Studies:An 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
Giovanni Stary
Wiesbaden:O.Harrassowitz.1990.
This three-volume bibliography listssources on Manchu studies published through 1987.Private publications andtheses have not been included.In addition,because the fundamental themeunderlying this set of books is the cultural sphere of the autochthonous Manchuand Sibe peoples,also excluded are writings on Tungus languages,Manchuria ingeneral,sinicized Manchu literature,the Qing Empire,and the history ofSino-Russian Relations.Eash volume is outlined as follows:the first volumeincludes catalogues and bibliographies on Manchustudies,geography,ethnography,religion,and history;the second volume containssources on language,literature,and research on the Sibe-Manchu;and the third volumeincludes three indexes.Within each category,the works are arrangedalphabetically by author,with multiple entries under the same name listedchronologically.Each entry includes the author(editor,translatir),title and itstranslation,place and date of publication,and number of chapters,or journaltitle,number,year of publication,pagination,and notes.This set of books is animportant source for Manchu stud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这部专著研究目录共3册。收录了1987年底以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版的有关研究满族的著作及文章,不包括私人出版物以及学位论文类的作品。这部目录的主旨是收录反映和研究满族和锡伯族文化的著作。因此,有关通古斯语、满洲国的一般性文献、汉化了的满族文学、清帝国、满俄关系等著作均未列入。收入本目录的著作按类编排。第一册包括书目、满族史研究专题目录、地理学和地图学、人类学和民俗学、宗教、历史。第二册包括语言、文学、锡伯族研究。第三册包括3种索引。各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目。同类中的条目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各条目著录内容包括著作者(编译者)、题名、译名、出版地和出版日期、卷数,或刊名、卷期、出版年、页码、附注等。这是一部了解世界各国满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书。
3 对当今中国目录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可以说自中国文化典籍存在之日,就有了记载典籍存在、流传、佚失的目录工作之存在。而中国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学术研究所起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用,更是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被称为治学必备的“门径之学”。从汉代的《七略》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书目不仅数目众多,且具有不同功用的书目种类也十分齐全,官修、私撰、书业目录、藏书目录、版本目录、解题目录、综合书目、专题书目、推荐书目、书目之书目等等,中国目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伴随中国学术发展之发展,至20世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成熟的学科。然而,面对当今人类社会及学术研究发展的新特点,中国目录学也需要有所调整和发展,以求更好地记录和反映有关中国学术问题研究之现状,适应学术研究之需要,以继续有效地发挥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用。
中国目录学及目录编纂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中国境外有关中国研究学术成果丰硕,不容忽视。
自17、18世纪,“汉学”在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蓬勃发展以来,不论是其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者在世界分布之地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那种以哲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汉学”,如今已扩展到有关中国问题研究的众多领域,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等,“汉学”一词也早已为“中国学”所代替,以期更准确地反映这种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而中国问题研究学者,也已从以欧洲、日本为中心发展到更多的国家。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扩大,使中国境外的中国学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成为全面反映“中国学”研究成果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电子文献信息时代是中国目录工作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文献数量的庞大,文献载体的多样,文献检索手段的现代化,使中国传统目录工作面对一个个不可回避的残酷现实。例如互联网和检索手段的多样,使馆藏目录和联合目录失去了其往日的功能。电子版图书的使用,使人工编纂古籍文献索引的工作几近成为历史。
面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和图书文献工作人员不禁要问中国传统目录学是否还有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门径之学”之作用?当今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是否还需要门径,需要怎样一种门径?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条件地肯定,也就是说,中国目录学只有面对现实,经过适当的调整,才能继续其学术门径之地位。那么,这将是怎样一种调整?我在《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一书文献征集、整理、编纂的过程中,有如下思考:
第一,在揭示学术研究成果产生的地域上的调整。应利用各种先进文献检索方法,尽可能反映同一研究领域内、中国境内和境外学术研究成果,使中外学者更全面地了解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某一主题的各种研究论点和论据,在“全面”占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和继承,更有效地从事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第二,在揭示文献载体类型上的调整。应不再仅限于揭示纸本文献,应注意揭示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不同文献载体,包括纸本文献和各类电子文献,以期使研究人员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文献产品,从事更有效的研究。
第三,在书目索引类型上的调整。应更注重专题目录之编纂,注重对某一研究领域内已经形成的众多二次文献实行进一步控制的书目之书目之编纂,并保证其连续性和规范性。
《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一书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它既对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作了一个书目总结,提高了对这类文献的掌控度,为学者和图书文献工作人员提供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指南和门径作用的工具,也为日后建立这一专题研究数据库提供了必备的书目依据。
张海惠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