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罗友松先生 印永清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56

回忆罗友松先生

印 永 清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200062)

    1月23日中午,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大图书馆黄秀文馆长告诉我,罗友松先生已于22日晚上10点去世,我心头猛地一震,一个恂恂儒厚的慈者浮现在我眼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如此温厚受人尊敬的长者就此走了,眼睛顿时一酸。罗友松先生是中国索引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华东师范大学图情系的副主任,也是我多年的朋友,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故人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

1988年春,我从上海大学调到华东师大工作,正在收集钱穆和吕思勉的资料,准备写作钱穆年谱,苦于第一手资料难以觅得,正在无措之间。一日,罗友松先生来图书馆看书,知道此事,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他非常热心地告诉我,他多年以前有一位旧同事李先生,是吕思勉先生的弟子,同吕家关系非常密切,你可以去采访他。然后,帮我打听此人的电话,并亲自为我联系,这位李先生果然提供给了我不少重要资料,我是非常感激罗先生的。

80年代末,上海的葛永庆先生、苏州的潘树广先生,以及师大的几位先生等正在商议成立中国索引学社之事,罗友松先生也在首创者之列。那时,他奔走东西,四处联络。华东师大的仇永明先生是罗先生的好友,两人常在一起商量。我和仇先生同在图书馆阅览部工作,常常见到他们为索引学社的事操心。有时很晚了,月牙儿早就悬在丽娃河的上空,两位老先生还在灯下商议。我那时对此事并不热心,以为索引一事并无大的作用,游离于学社之外,现在想想真有点内疚。有一次,两位先生为索引学社经费之事一筹莫展。我在旁偶尔插了一句:我长辈的一位朋友是香港某大老板麾下的一位大将,不知他能否给予资助?罗、仇两位先生听说了,便多次紧催着我去联系,并亲自写了信,还反复修改了几次,一字一句认真斟酌,使我很感动。因为香港大老板的钱是直接给教委的,由教委拨给各校,故此事没能办成。事情虽然没有办成,但两位先生一心为索引事业的精神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去为索引事业作应有的贡献。

去年秋,罗先生病情加重,黄秀文馆长率我馆几个同志去探望他,虽然病痛不断地折磨他,人已经十分消瘦,但他对索引事业的热情,对图书馆的发展依旧那样牵挂。当黄秀文馆长告诉他,学会的情况良好,图书馆的工作很有起色,同仁们都很想念他时,他开心地笑了。我看见他紧紧握住黄馆长的手,眼睛里充满着对生命、对工作的渴望。他一生都没有什么大的要求,唯一向往的就是能多做一些事,而医生们却认为他的生命期已经不长了,家属也瞒着他的病情,不让他知道,怕影响他的情绪。当我挥手和罗先生告别时,眼睛里一片湿润,真希望科学加快发展,能挽救罗先生的生命,谁想此见竟是永别。

罗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书本成了他的第二生命。在师大校园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一位老人,夹着几本书,来往于图书馆和师大一村的路上。特别是下雨天,他踏着淌水的路,撑着一把旧雨伞,弯着腰,步态缓慢地行走着,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书。即使在他生命垂危的日子里,他想得最多的还是读书。去年秋,他病重住院,自己不能再来图书馆借书了,就写了一张条子给图书馆的职工,托她代借,并且把所要借的书的索书号都写得清清楚楚,生怕给人家增添麻烦。这张条子的内容如下:

某某同志:

你好!《往事并不如烟》奉还,非常感谢。麻烦你代借下列图书,我需要查点资料:

1. 《宋史・罗从彦传》

2. 《豫章文集》,如大库没有,可与古籍部吴、杨二同志协商暂借《四库全书》本,查阅毕即归还。

3. 《中国书院史》(志)查阅豫章书院。

附上校园卡。

另外,《龙之舞》我校是否有藏?据称其中有名人手迹。如有请查是否有明状元罗洪先手迹?如有,多少页?我打算复印。给你增添麻烦了。此书不必借。

罗友松

读了这张条子,图书馆的同志们非常感动,这就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崇高境界。

罗先生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关爱青年,提携后进。90年代时,系里由董秀芬老师负责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论著目录》,其中有一部分是资料室的一个青年负责,他非常关心该青年的工作,经常指导他,为他出了不少主意。他亲自检查该青年所收集的条目,并教授他排检法的基本知识,在这本书的编辑上,他也化了不少心血,但到书正式出版时,书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对这类名利方面的事一直看得很淡。有一次,市里交下来一个任务,要他负责撰写《上海社会科学志》中有关图书馆学方志学书目的章节,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前期的工作,后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系里的一个青年教师,所有的材料全部给了他,并且还帮助他整理材料,安排结构,书正式出版最后署名时,只有青年教师的名字,而他自己却推掉了。

他对同事、对朋友的热心始终为人称赞。1999年馆长要我负责学校文献检索课的建设,我为此事专程去请教他,他不厌其烦地把他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还借给我许多资料,为我制定教学大纲提供了不少方便。远在辽宁的中国索引学会会员流萤为了查资料的事请罗先生帮忙,先生将此事看得很重,不但亲自来图书馆一遍一遍地检索,而且将查得的资料复印好,跑到邮局寄出才放心。教务处的老师回忆说:“我参加了校史的编写,承担第四章‘调整充实(1961-1965)’的编写工作。这既是我在母校五年大学生活的亲身经历,又有校档案馆存档的翔实资料作坚强后盾,写来十分亲切自然。在此过程中,我得到了原任校长袁运开和原教务长罗友松等编写组多位老师的指导,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罗先生在学术上也是不畏艰难,只要于社会有利,他都会去干。《申报》影印工作是在1957年开始策划的。《申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相当于一部“近代百科知识宝库”。上世纪60年代,这项任务移交上海,丁景唐先生负责此事后,作了部分筹备工作。80年代中期,上海书店又组织沪上几位索引学界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力量,开展了《申报索引》的编制工作,罗友松先生是积极参与筹划的学者之一。编制申报索引遇到的困难很多,尤其是影印的报纸字小模糊,而申报的内容又如此庞大复杂,先生年岁已高,视力不佳,但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分册索引编制任务,而当时的报酬极低,千字仅数元,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一种社会责任心,很难想象申报索引能顺利出版。

罗先生对工作极其认真,1995年,我受馆长委托,负责一本杂志的编辑工作。罗先生当时负责一个栏目的文摘编写,每期他总是第一个交稿,文字写得端端正正。为了给编辑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总是多写了一部分备用稿。为了写好文摘,他每天都坚持看一些东西,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然后把休息娱乐的时间节约下来做文摘。

罗先生十分崇尚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他治学严谨,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甘当铺路石子,长期埋头于工具书的编纂与研究。

1986年3月,先生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钱亚新先生索引学、目录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亲自去南京成园拜访钱老,受到钱老热情接待,并系统讲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内容精辟,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并以图表展示,对学生的研究帮助极大。钱先生的儿子还帮助录音,并将磁带赠送给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供学生学习参考。后来罗先生又将学生撰写的论文寄请钱老指正,钱先生仔细审阅,精心批改,勖勉有加。在罗先生的努力下,华东师大图情系的学生进步很快,后来都成了图书馆界的栋梁。

他的学生说:“罗先生为人谨慎,从授课风格可知。当年罗先生是副系主任,授课却最为宽厚,上目录学课,口头语是:‘嘿嘿,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说得多了,竟被不知哪位同学刻到了教室的书桌上,流传给师弟师妹们。”他还深情地回忆道:“罗老师是我的中文工具书老师,是我室友林申清的导师,在我脑海中他永远定格在咧嘴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老师真诚为人,谦和待人,从不会拒绝给人帮助,而且为学勤奋,治学严谨,一派大师作风。”

另一位学生说:“他不但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待人诚恳。虽然担任了繁重的行政职务与教学任务,工作很忙,但仍然每周抽一个下午与我们座谈,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出来一趟很不容易,离开了家,没有什么拖累,就好好珍惜时间,多读点书,多写点文章,这样对今后的一生都会有好处。为此,他常开列一些书目让我们阅读。华东师大的教学要求很严,期末考试,任课老师不能命题,更不能划重点。当时我已年过40,脑子不好使,记忆力差,与20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参加闭卷考试,压力很大,十分紧张。罗老师知道后,亲自到宿舍鼓励我,使我增强信心。我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努力复习功课,终于取得好的成绩,所修的7门课,其中6门获得了‘优’。后来,领导写信给我,要我学成归来后担任一些教学任务。罗老师知道后,鼓励我在进修期间写出教案初稿,并安排我带学生的实习课,同时指导我把其中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还一字一字地帮我修改。进修回来后,罗老师曾两次来穗看望我,多次送书给我,鼓励我上好文献检索课。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申报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但都不顺利,尤其是申报正高职称,连续三次均未通过,当时我心情很不好,想放弃算了。他知道后又来信开导我,说世上没有不付出的成功,退稿最多的往往是最高产的作家,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他的鼓励下,我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多次参加了省内外及全国的学术研讨会。1996年,我写信请他为我的拙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版)作序,他又不顾年老体弱,欣然命笔,字字句句,切中要害,令我感激不尽。如今,罗老师已退休多年,但他仍然承担《申报索引》等多项科研项目,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其奋斗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我。(摘自:陈宝珍(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又到木棉花开时――我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图书馆论坛.2001年第21卷第5期第102页”)

罗先生业余时间最爱好的是打乒乓球和唱京戏,不过晚年由于身体原因,打球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空闲的时候就哼哼京剧。我知道他喜欢京剧,以为是他的一般爱好。有一次我们小聚,大家请罗先生唱一段,他就在席上站起,摆了一下功架,唱起了“打渔杀家”,那个字正腔圆,余音缭绕,没有话好说了。

罗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辛勤耕耘了50年,他的工作态度与治学精神,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认识他的人的心中。他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著、对同事与学生的关爱,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罗先生虽然驾鹤西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貌却依旧荡漾在师大的上空,成为鼓舞每一个后来者的精神力量。

   

罗友松先生简历

罗先生1926年1月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10月进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后转入天津分行、北平分行任职。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阅读进步书刊。他在北平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民青联,后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3月,他放弃上海优裕的工作环境,毅然辞去银行职务,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当时,罗氏长辈惊呼不已。他报名随军南下后,在北平市青委接受培训,被留任北平市青委会计、代理科长。新中国成立时,他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无比激动地聆听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看到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在这面光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了五十多年。

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到上海工作,历任上海复兴中学教师、团总支副书记;上海光华附中教师、副教导主任;1953年调至华东师大,先后担任华东师大教务处、图书馆科长。1979年,罗友松同志受校领导委托筹建图书馆学系,并先后担任副系主任、常务副系主任近10年。办学期间,他和系领导班子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充分发掘校内外师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学与科研形成特色,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名列前茅。罗先生培养的许多学生现已活跃在图书情报领域,成为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力量。1981年罗先生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校教学成果优秀奖。1991年,中国索引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副理事长,1993年7月,他担任学会“中文检索与输入研究室”负责人之一。

罗先生还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组长,《申报索引》编委和分册主编,上海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他从事目录学、索引学、方志学的教学与研究,成绩显著。著作有:《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图书馆事业》(主要编译者)、《申报索引》(1922年)、(1932年)、(1939、1940)主编、《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主编)、《少年儿童图书馆学概论》(合著)、《河北地方志提要》(编委、撰稿)、《汉语图解词典》(合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编委、上海市撰写组主编)、《清代目录提要》(副主编)、《中国年谱辞典》(顾问、撰稿)、《钱亚新先生对汉字排检法的贡献》、《名家书柬赏析辞典》(合编)等。此外还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任图书馆学编辑委员会文献学分支编写组成员并撰稿)等。

2005年1月22日晚上10时,罗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9岁。

    印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