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及索引的编纂
王 清 原
(辽宁省图书馆 沈阳 110015)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历时十五年始完成的《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的编纂过程、出版与经费、索引编制等情况,并对该目录及索引编纂的得失与经验作了小结。
关键词 古籍目录 联合目录 索引 编纂
《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东联目》)作为东北三省图书馆协作项目,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跨省联合编纂的古籍目录,也是目前唯一出版的地区性古籍联合目录。这项工作始于1989年,经历十五个寒暑,终于在2003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
《东联目》共收录了东北地区51所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及部分博物馆)所藏的古籍线装书,著录范围既包括善本古籍,也包括普通古籍,款目总量达10万条。揭示了大量通行古籍书目中未见著录的文献收藏信息(不少品种或收藏地点原来鲜为人知),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检索东北地区现存古籍文献的指南。
辽宁省图书馆作为《东联目》编纂的牵头馆,自该项目启动之日起,即承担了组织与编纂重任,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由于经历了《东联目》这一大型书目编纂的全过程,深知其中甘苦,现回顾《东联目》编纂过程,并略述心得,以供从事古籍目录编纂的同行参考。
1 《东联目》的编纂过程
东北三省图书馆界向有良好的协作传统,二十世纪后半期曾多次合作编制联合目录,由此积累起良好的合作关系。1986年,在长春召开的三省公共图书馆协作会议上,黑龙江省图书馆提出编纂东北三省古籍联合目录的建议,得到辽宁、吉林两省馆的响应。最后决定三省图书馆界合作编制《东联目》,并由辽宁省图书馆负责牵头,该馆特藏部具体承担组织与编目工作。
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接受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认识到应首先掌握三省参与图书馆的藏书及编目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联合编目计划。为此,该部组织人力先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图书馆进行调查,了解到各馆古籍编目的现状:
(1) 各馆使用的分类法存在不同(如四部法、东北法、中图法、中小图书馆分类法等);
(2) 各馆采用的著录规则存在不同,对书名、著者、版本各项的著录要求不同;
(3) 编目人员配备情况不同,部分馆未设专门的古籍编目人员,普通编目人员著录古籍,距规范著录差距较大;
(4) 部分图书馆古籍藏书尚未编目。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我们认识到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参编馆卡片目录的汇总,尤其是许多尚未编目的中小馆藏书,无从参加《东联目》的书目汇总。既然编东北地区的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东北现存的古籍线装书书目资源。借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经验,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制定《东联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分类表”,将三省的编目工作统一到相近水平,以便进行联合编目。为此,对各省提出由省馆培训本省参编馆编目人员的建议。另外,为编纂编目文件,曾先后到长春、哈尔滨、大连及沈阳,与有关同志座谈,征求意见。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中国丛书综录》的分类、著录格式,先后起草《东联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表”(讨论稿),提交1998年底在沈阳召开的《东联目》第一次编委会讨论(编委成员馆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吉林省、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大连市、辽宁大学及辽宁省图书馆)。经过讨论和修改,初步形成工作文件,下发各馆,并要求:
(1) 各参编馆必须以《东联目》“分类表”等文件,重新编制各馆书目(如发现分类表所设类目不合适,留待以后调整);
(2) 《东联目》汇总工作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各馆编目的基础上,1996年完成各省的书目汇总;第二阶段,将各省汇总的书目卡片上报,争取1997年完成三省汇总。
1989年,东三省各参编馆的重新编目工作正式开始。
一、 各省书目编纂与汇总阶段
1989年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后,各省编目工作全面开展。各参编馆按照《东联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分类表”,重新分编各馆线装古籍。经多年由下至上的编目积累,1996年各省书目汇总陆续开始,至1998年结束。
三省图书馆中,黑龙江省最先将本省24个参编馆的4万余张书目卡片集中到省馆。鉴于初步汇总的书目较《东联目》要求存在差距,决定由省馆组织人力,按《东联目》的三个工作文件要求进行审核修改。辽宁和吉林二省,则主要由省馆组织重新编目。
1996年1月起,辽宁省19个参编馆上报的8万张书目卡片,集中在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开始汇总。具体工作分两步骤进行:
(1) 将上报卡片按著者姓名的四角号码排序,使同一著者的著作集中,将相同品种的著作统一书名及分类,再将相同版本的卡片合并成一张标准卡片,并过录各收藏馆的简称;
(2) 将初步形成的标准卡片再按书名的四角号码重新排序,使相同书名的相同版本集中,著者统一(以免分类著录时出现一书两分),以上工作于1996年年底完成。
吉林省各参编馆的书目著录,至1998年初才基本完成,7个参编馆的9万多张卡片汇总到省馆。同年6月份,汇总工作即告结束。
在分省的书目编纂期间,《东联目》第二次编委会(1993年4月)在吉林省馆召开,对四年来编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对“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分类表”进行修改。鉴于三省编目进度的不平衡(有的已完成三分之二,有的则进度迟缓)、项目经费不足、卡片著录质量不一等情况,会议呼吁各省馆及参编馆领导继续对《东联目》编纂给与支持,同时希望编目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本馆的编目工作,按计划进入各省及三省的书目汇总。
由于各省汇总工作进度的不平衡,原议的1996年各省完成书目汇总、1997年完成三省书目汇总的计划不得不推迟。1998年初,《东联目》牵头馆经研究决定,《东联目》汇总工作改为以下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三省分别汇总,各省组成编委会对各参编馆的卡片进行审核,同种书形成一张标准片。这个阶段因各省进度不一,要求最迟至1998年6月,各省将汇总的卡片上报辽宁省图书馆;
第二阶段,三省书目集中至辽宁省图书馆汇总。对各省上报的标准卡片先按著者进行审核,再按书名进行审核,力求相同款目之书各项著录统一,形成一张标准片,最后将标准片按部类集中;
第三阶段,按部类分工审核,由三省图书馆分别承担,完成《东联目》定稿。
二、 三省书目汇总阶段
1998年6月,《东联目》三省书目卡片15余万张,全部汇集到辽宁省图书馆。经协调,临时抽调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四名同志到沈阳,与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的八名同志共同参加三省书目卡片汇总工作,具体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将上报的15万张卡片按著者姓名的四角号码集中排序、合并、过录三省各收藏馆简称,形成标准卡片(具体工作方式同辽宁省的卡片汇总)。1999年1月,汇总工作暂告一段落,吉林省、黑龙江省馆同志返回,剩余工作由辽宁省图书馆的同志继续进行,至2000年底结束。经过三省第一阶段的整理归并,初步形成9万余张标准卡片(不包括子目)。汇编期间(2000年3月)在辽宁省图书馆曾召开三省主要参编馆会议,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指出:(1) 1989年《东联目》编委会下发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分类法”三文件,从三省汇总上报的卡片看,并未全部认真执行,有的馆只是重抄或复印旧卡片上报;(2) 各省书目汇总时,编委会下发的指导文件,也未严格执行,因而书目中遗留许多问题,未能全部形成标准卡片。
第二阶段:将初步形成的标准卡片再按书名的四角号码集中排序、合并(工作方式同上)。这一阶段的工作全部由辽宁省图书馆承担(曾邀请沈阳市图书馆一名同志参与工作),由于书目汇总时无法核对原书,卡片著录中存在的问题未能全部解决。
第三阶段:将一、二阶段汇总形成的9万余张标准卡片,按五部分类,分别承担审核。其中经部由黑龙江省负责审核;史部由吉林省负责审核;子部和集部由辽宁省图书馆负责审核;丛书部由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负责审核。
为保证第三阶段工作的质量,编委会再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省承担审核任务的图书馆,抽调有古籍整理经验的同志参加此项工作,并在2001年底之前完成任务,交辽宁省图书馆定稿(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同时提出各部分类款目排序的具体要求。
第三阶段的工作从2001年6月开始,因史部个别类目完成较迟,全部工作至2003年2月才结束。经第三阶段的整理,交回的9万余张书目卡片,仍然存在许多著录质量及排序问题,前者由于存在问题的卡片未经审核原书,后者因为参编馆人员对分类排序的要求未严格执行。针对上述情况,辽宁省图书馆又对丛书部的全部类目、史部的部分类目进行了复校。
2 《东联目》的出版与经费
三省卡片汇总定稿后,辽宁省图书馆就开始筹集出版资金。在此期间,与辽海出版社就《东联目》的编排体例、出版印刷等问题多次沟通,最后达成由三省自筹资金、辽海出版社承担出版的协定。2003年2月协议签定后,即刻进入了目录排版和校对阶段。为此,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八名编目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本部门业务工作繁重、没有任何编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除著录、分类、汇总、审核等工作外,还承担了所有文字的校对、索引的编排工作。自2003年3月至10月底,编目人员用了整整七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正文部分600万字、4239页版面的七次校对和审核工作,于同年11月下旬交辽海出版社付印。2003年12月底,正文部分精装三册全部出版。
《东联目》是东北三省51所图书馆所藏古籍的联合目录,由三省图书馆共同参与编纂,需要有力的经费保证,而三省图书馆的业务经费实际上都存在短缺,未能为《东联目》编纂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由于经费不足,编目工作始终在困难状态下进行。1998年,辽海出版社计划出版《东联目》,并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申请出版资助经费获批准,为目录出版提供了可能。后因《东联目》截稿延迟,不得不改为自费出版。为此,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作为《东联目》的主编馆,沈阳市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副主编馆,在业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门经费支持出版,从而促成历时十五年的编纂成果终于获得出版。
3 《东联目》的索引编制
《东联目》著录古籍十万余条款目,书名、著者检索点数量将近二十万,理应配备索引,以便利读者检索,辽宁省图书馆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索引的编制任务。
编制如此大量款目的索引,手工编制速度过慢,因此决定利用计算机编辑索引。通常利用计算机编制索引,首先应制作word文本,以便添加四角号码、拼音、笔划等检索标记。《东联目》出版使用的电子排版,按理获取word文本难度不大,不料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东联目》排版使用的是北大方正“飞腾”软件,转为word文本时,其版式全部打乱,原本页码无法反映,给索引编制带来极大困难。出版《东联目》经费有限,无力购买转换软件,只得另行设法解决。现在采用的工作方案为:
(1) 请排版公司将目录正文逐页存盘,每一页起一个文件名,全书4239页,即存为4239个文件;
(2) 将原文件转为word文本。再将文件逐个打开,核对款目信息是否完整;
(3) 根据提取书名和著者的要求,设置程序,为每个文件中的检索点添加规范标记;由计算机操作人员协助逐个文件提取索引用数据,并添加页码信息;
(4) 对提取的索引数据与原书进行核对,增补遗漏的信息,最后请复旦大学图书馆有关人员帮助转换为书名及著者的四角号码索引;
(5) 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争取2004年6月完成出版。
4 《东联目》的基本评价
4.1 搜罗品种繁富
《东联目》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跨省的古籍联合目录,收录了东三省51个单位所藏的古籍线装书,收录范围较宽,既包括善本古籍,也包括普通古籍(含丛书零种),还包括域外刊刻的汉文线装书,收录款目近9万条,加上各丛书及各种类编、合刻书的子目,著录古籍款目达10万余种。这个数目本身即极具价值。
4.2 著录稀见品种
《东联目》揭示了大量以往古籍书目未经著录的文献品种及收藏地,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试举三例:
(1)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欧阳健、萧相恺主编),共著录1911年以前问世的通俗小说1150种,《东联目》中大部分皆有著录,而且《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著录为“未见”的小说品种,《东联目》也著录了收藏地点。不仅如此,《东联目》还著录了几十种符合《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收录范围而未见收录的小说;
(2) 《中国宝卷总目》(车锡伦编著),是迄今著录宝卷最多的目录,共著录宝卷1585种。《东联目》收录宝卷近600种,其中有百余种为《中国宝卷总目》未经著录;
(3)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等编)著录汇编丛书(子目跨两个部类以上者)1327种,《东联目》“丛书部”所收皆为汇编丛书,共1000余种,其中大部分皆见于《中国丛书综录》(分类略有差异),但有百余种为《中国丛书综录》未著录。此外,《东联目》所著录与《中国丛书综录》书名相同的丛书,相当一部分子目也有出入,可以补充《中国丛书综录》子目著录之缺失。
4.3 分类有所创新
《东联目》对于用“四部法”类分现存古籍作了一些探讨。自《隋书经籍志》以来,古籍目录多沿用“四部法”分类,发展至清代《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法”成为“四部法”的代表。近代以来编纂古籍书目,框架基本沿袭“四库法”,具体类目,则根据所类分图书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删,因而虽同样使用“四部法”,类目设置往往各不相同。中国古籍在内容上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在装订上多采用线装形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单独设置书库收藏,不与精平装书相混。古籍品种已很难再增加,因此编纂联合目录仍以使用“四部法”为宜。但是作为一部既包括善本、又包括普通古籍的大型书目,如何设置类目,仍费斟酌。《东联目》借鉴了一些大型古籍书目的类目设置,针对所收古籍品种,多次调整类目,最后形成了目前的“分类表”。这一分类表在同行眼里一定存在不足,但在使用“四部法”解决现存古籍分类的问题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如在经部小学类增设了“语法”、“对译”、“文牍”三个属;将“考工之属”从史部政书类析出,独立设类;在子部设立“格物类”;将“诗文评类”扩充为“评论类”等,这些都有待同行的批评指正。
4.4 《东联目》的编纂经验
《东联目》编纂旷日持久,出于众手,在著录体例、分类性质、版本鉴定、品种分合、书目排序、校对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 编制古籍的联合目录,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必需造就一批有责任心、胜任工作的同行。一张卡片虽小,却包含诸多学问,它要求参与者(从原书编目员到汇编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古汉语水平,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具备驾驭各种古代文献的能力,并熟悉古籍分类表。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在编目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参加编目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书目的总体质量即无法保证;
(2) 编制古籍的联合目录(包括其他类型的大型书目),必须建立一个权威的、有效率的、有协调能力的编辑班子。《东联目》编纂虽然设有编委会,也曾对各阶段工作提出要求,但因种种原因,编目规范未得到严格执行。
(3) 编制古籍联合目录的周期不宜太长。《东联目》编纂周期过长,各馆人员情况发生变动,造成编目力量削弱,工作效率降低,编目质量不易控制。
(4) 编制古籍的联合目录应有充分的经费保障。《东联目》因缺少经费支持,目录汇总阶段,不得不分部、分地进行审核工作,发现问题缺少沟通,定稿阶段限于时间人力,不及对前期工作一一复核。
回顾《东联目》编纂工作实践,我们深感培养训练有素、业务水平较高的古籍整理队伍,是当前图书馆界的紧迫任务。图书馆既然收藏古籍,就应该配备熟悉古籍、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古籍、开发馆藏,为社会服务。为此,呼吁各收藏古籍的图书馆领导,加强对古籍工作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古籍整理人才。
王清原 辽宁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