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编纂纪要
贾 晋 华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所收藏的中文古籍数量丰富,并含有不少珍本善本,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整理著录,将极大有益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为香港和祖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方便。《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的编纂,就是为此目标而作的努力。而本书目充分运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编纂,其间亦有一定经验,可为同类书目的编纂提供借鉴。
《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系香港地区诸家图书馆所收藏中文古籍的总目录,收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新亚研究所图书馆、香港中山图书馆、香港珠海书院图书馆等十一家图书馆(以上各类图书馆分别依收藏古籍数量排序)所藏中文古籍7,386种及丛书子目18,718种。其收录范围为公元1911(含1911)年以前写、抄、刻、印的各类中文古籍(包括译作及在日本、朝鲜等地出版的中文著作)。
于本书目系多馆书目的汇编,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故编纂之始,我们即先利用微软的ACCESS软件,设计一个符合书目内容和体例的数据库。其次是按所设计栏目分别输入各馆书目的数据。最后对全部数据进行查重、核误、统一、合并、分类、排序、输出及编制索引等操作。比起人工操作,数据库的操作既快速又准确,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并提高书目的精确度。
本书目所收各馆藏书中,新亚研究所及珠海书院原无书目,系本书目第一次编纂;其余各馆则参考了以下书目:饶宗颐编《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1970),香港中山图书馆编《香港中山图书馆图书总目录》(1984),邓又同编《香港学海书楼藏书目录》(1988),香港中文大学编《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录》(2001),及各大学图书馆网上目录。但本书目并非各馆目录的简单汇编,所收古籍皆经过编写人员认真阅读查核原书(惟中山图书馆因搬迁而暂时封存古籍,未能核对原书,但亦尽力与其他馆所藏及有关书目比勘核对),对书名、著者、出版者、版本等进行全面研究,更新了成千上万条数据,以期向读者提供一个翔实可靠的总目录。
本书目基本上依照传统之古籍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并根据香港地区古籍收藏之实际情况,参考《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现代目录学成果,对类目加以调整补充。由于收录古籍数量有限,为避免分类过于琐碎,本书目仅设三级分类(部分二、三级类目下,另按内容细分排序)。对于部分今人所编古籍目录中将“道家类”与“道教类”分列、“小说家类”与“小说类”分列之做法,本书目因收书不多,未加采用。
本书目著录款目依次为:序号、书名项、著者项、出版项及收藏项。每一记录前首列序号,以供检索之用。书目项含书名、卷数(铅印本及书画类著作等未分卷者例外)、册数及附书名等。书名有异称,以“又题”和“通行题”加以说明。著者项含著者朝代简称(民国时人省略)、著者姓名及撰著方式。僧人著者于姓名前冠“释”字(如“唐释玄奘”),外国著者姓名前著录其国别简称(如“意利玛窦”)。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及版本等。凡一书之不同版本,皆另立条目。相同版本之书为不同图书馆收藏,则在同一记录下依次著录各馆简称及书号(部分图书馆之书号前原附分馆简称,因其藏书情况时有变动,本书目未加反映)。相同丛书有不同版本者,以较早(或较完整)者著录其子目书名和著者名。子目前另列子目序号,以供检索之用。由于各馆丛书著录情况不一致(或将子目集中著录,或零散著录),本书目凡遇原馆藏书号相同之子目,皆归入丛书;书号不同者,则仍依原馆藏作为单本处理。
本书目后附“书名索引”及“著者索引”,均依汉语拼音排序;书名、著者名后之索引号,为各书序号(丛书子目之索引号为丛书书名序号加子目序号)。另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表”、“索引字头四角号码检字表”,与汉语拼音相对照,以方便读者检索。这些索引和检字表皆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计算机程序自动形成(多音字需辅以人工调整)。
《香港所藏古籍书目》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