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研究文献资料的开发与整理――写在《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
发布时间:2018-09-21  浏览次数:47

        本文通过编纂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索引的缘起、经过、特点,以及几点启示,说明本目录索引的编纂与出版,不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文献资料的开发与整理,且推动以后的中美关系史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中美关系  论著目录  文献资料  开发整理


1 缘起

    中美两国系从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1222日,美国第一艘远行中国的商船“中国皇后”号,自纽约起航绕过好望角,经过印度洋,行程20900公里,于次年828日抵广州,从此,被浩瀚的太平洋隔为东西两个半球的国家开始建立了贸易关系。事隔56年后,即1841(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在其编著的《海国图志》中,把时称“弥利坚国”(即美国)的概况首次向国人做了介绍。1846(道光二十六年),梁廷相在其所著的《海国四说》中,再次详细的将“合省国”(即美国)的历史、地理作了叙述。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与研究,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美两国保存了大量两国交往的文献资料,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成果。尽管部分文献资料已被整理出版,但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中美关系史的需求。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一本全面、系统、完整的可供查检的论著目录,以解学术界的燃眉之急。为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汪熙先生,于1985年第一届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后,在主编《中美关系史丛书》之时,即与笔者一起策划编纂一本囊括中文、英文、日文三种文字的中美关系史的文献目录,以填补国内外学术界的这一空缺。这对推动以后的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经过

    为了更好的开发整理与利用中、美、日三国学术界有关中美关系史的文献资料和已有学术研究成果,我们不辞艰巨,力肩重任,经过10多个寒暑,终于在2002年暑期将《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一书完稿。其弋猎所及,可云沈沈伙颐矣。1985年春节后,由汪熙先生牵头,由我具体负责指导他的博士生开始搜集报刊、论文集中的有关中美关系的文献目录。一条一卡,内容包括篇名、作者、出版者、年、卷、期、资料来源等著录,总计为12000余张。其中中文5000余条,英文日文各4000条左右。

    本《目录》依据内容性质,给每张卡片逐条归类。再将中文译成英文、英文译成中文、日文先译成中文再译成英文,输入电脑、打印校勘、查考核实、统一体例,编纂书后报刊、论文集一览,以及作者索引。这一全过程,都是在笔者利用节假日、晚间休息时间,历时10个春夏秋冬搞出来的。

    为确保本书的中文译成英文的准确性,汪先生让笔者请美国耶鲁大学在复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汉语非常出色的美国人苗可秀,帮助将全书的中文译英的篇目逐条审阅了一遍。前后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书中涉及到的英文、法文、俄文等人名的译名,历史系的博士生导师金重远教授,给予我们不少帮助。谨此向他们包括参与的学生们表示由衷的感激。

    书稿成型后,为检验本书所收著名作者的主要论著是否有遗漏,我们将中外学者各10人的论著目录从书稿中抽出打印寄给其本人过目审校或补缺,结果发现确有漏收的。

3 特点

    上述文献目录中不乏珍本、孤本,是研究150年中美关系史的重要资料。如前面提到梁廷相1846年编著的《海国四说》中的《合省国说》,是中国人比较早的论述美国历史、地理沿革的著述。本书的原版国内只有少数一二家图书馆有馆藏。除此之外,本《目录》中所收1823年在波士顿出版的由约翰怀特撰写的《向中国海航行史》、1854年由美国众议院编印的《国务院与已故赴华外交委员的通信集》、1867年在华盛顿出版的由西华德撰写的《美国顾问在中国》。1895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查尔斯埃斯特斯撰写的《基督布教团在中国》是目前所能查到的中、美、日三国最早的一篇研究中美关系的博士论文,还有1900年在日本《外交时报》上发表的《有关清国开放主义的英美往来公文》,以及1919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的富益铸太郎撰写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的领土完整与日本的对抗》等,都是比较难得一见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是特色之一。

    其二,本《目录》原先按历史事件归类,但后来发现这样分类难以折射中美关系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如分论中原有的子目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时期,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中美关系,后改为“早期的中美关系(1840-1844)”和“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1844-1911)”。还有,将原子目“第一、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改为“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直至“建交后的中美关系”。这样一改,不仅脉络清晰,且内容更加集中。如此分门别类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本《目录》实事求是,不求一统,条分缕析,次第井然,一检即得等编纂文献目录的基本准则。    

    其三,本《目录》为三国学术界提供了一部逐年可比的有学术价值的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全部文献目录,计10800余条。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研究领域最完善、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部文献目录。20个大题,85个子目,几乎涵盖了所有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读者依据本《目录》提供的子目,按图索骥,找到相关的全部资料后,不仅对其中某一专题的全貌有一个全面了解,且可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比较研究。中美关系因历史的缘故,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不知复杂多少倍。只要读者静下心来,设法找到其中某一个类别的第一手资料,一定能发现,几乎每一专题资料都有待作进一步地开发与利用,或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目录》的出版一定会给学术界有志于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学者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现新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其四,本《目录》书后附有作者一览,所引报刊和论文集一览。其作者一览涉及5000余个著者,且每位著者人名后均有序号,表示其在本《目录》中共收有几篇文献目录,以便读者查检。所引中英日文报刊2500余种,论文集250余种,说明本《目录》资料来源广泛,丰富可靠。这些资料不仅对中、美、日三国学术界同仁,包括政府官员,以及整个学术界研究百年中美关系史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和完整的有学术价值,反映中、美、日三国有关研究中美关系学术成果的检索工具,这正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汪熙先生及笔者之所以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和精力及时间来完成这一艰巨课题的初衷。

4 启示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们是“十年编一书”。在本文献《目录》即将出版之际,感慨万千。现将积十年之甜酸苦辣而得到的几点启示,记录下来,以飨后来者。

    编纂任何一部文献目录,若一开始缺乏周密细致的统筹规划,在编纂过程中必定要走弯路,吃苦头,甚至整个体系被推倒重来。这是其一。

    其二,按规定,资料的搜集,每一条都应包括篇名、作者、出版年月或年卷期;论文集应包括版权页和著录资料来源。即使原资料缺少某一项,抄录者均应予以注明,以便日后查对,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校勘清样是保证全书准确无误的关键一环,来不得半点马虎。本《目录》的条目大多是由学生勤工助学输入的,因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到了最后查对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且概率比较高。如:篇名一为《英美烟草公司史话》,一为《英美烟公司史话》,其作者均为陈子谦、平襟亚撰,出处都刊载在全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7辑上,除篇名一字之差,后两项著录完全一样,这说明,两条中肯定有一条是错误的。类似这样的错误,在一万余条中,稍不留意,就被疏忽了。还有是老“罗斯福”,还是小“罗斯福”的传记等等,都是必须经过认真考证方能确定的,否则就会张冠李戴,把两人搞成一人,把一人搞成两人。这是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的。

    其三,出版工具书和出版销路欠佳的学术著作一样,若无足够的经费,要想将多年辛勤的劳动变为有价值的成果,谈何容易。本《目录》的编纂与出版,若无汪熙先生一如既往提供足够的抄写费、软件设计费、电脑输入费、校勘费、劳务费,以及出版资助费等,恐怕这些经过多年辛苦所搜集到的卡片资料及其书稿,仅一堆废纸而已。但有了经费,若无持之以恒的决心,并舍得投入,要想做成做好一件事也是不可能的。

    与所有公开出版的图书一样,本《目录》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在专著部分有的并没有严格按出版时间的先后编排,有的论文集被误作为专著,有的报刊的出版地放在刊名后,也有放在前面的,有的将外国的人名译错,或将中国的人名拼错,甚至将有价值和有分量的文献目录被遗漏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读者的指正和再版时予以更正。

    最后,我坚信这本《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1841-1990》问世后,一定会受到中外学者的欢迎与青睐,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傅德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