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教学
发布时间:2018-09-21  浏览次数:64

        对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进行阐述,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里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信息素质的培养,认为信息素质培养应成为信息检索课的首要目标,进而提出信息检索课程在这一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质  信息检索教学

    在日益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孕育与发生着,人们置身于不断创新的知识与激增的信息之中,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着熏陶和激励,努力追求着自身的更新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知识、信息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高速发展又激发知识、信息的“爆炸”,从而人们已处在巨变之中。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知识、创新与国家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国家、社会各方从上至下高度重视我国知识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么,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理所当然地要研究当今国家、社会、时代发展所需人才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素养的问题,研究如何孕育与培养这些素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所以,综合素质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信息素质的培养,十分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1 信息素质的内涵

1.1  信息素质的几种阐述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经过训练能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

    1990年由多家机构和组织参与和组成的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的年度报告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要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包括能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检索技术或其它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外国学者Shapiro,Hughcs认为:信息素质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如何获取信息以便对信息的自身性质、技术基础结构、社会文化以及哲学内涵和影响作出理性反映的一种新的求知技能。

     我国学者郑建明等认为:信息素质是属于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人文社会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接受教育、环境因素等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信息素质与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和哲学等范畴都有广泛的联系。而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则是信息素质的核心能力。表现为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1.2  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

    以上只列举几位中外学者、专家对信息素质的定义性的结论,其实还有更多这方面的论述,在此不一一列举,本文也无意对信息素质下注定义,但在诸多的“定义”里,可以清晰地看出,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与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成分。1.2.1  信息知识――对信息的认识。包括对信息的属性问题的认识,信息源的认识,信息产生过程的辨析,信息系统的构成的了解,信息传递与运动的理解,以及信息产生和利用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的认识。这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

1.2.2  信息意识――对信息作用认识的能动反映。人们处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社会个体成员首先应接受这一客观的现代信息环境,正视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活动,正确定位自身。其次,需对现代信息社会了解与理解,了解知识与信息的激增,了解激增的知识、信息与社会活动、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信息运动的机理,理解信息环境的变化、动因。再者,个体成员主观上对激增的知识与信息环境要有足够的主动适应与应变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甚至无所适从。即信息主体对信息的作用有正确认识,对外界信息环境积极能动反映。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那么对现代信息环境的主动接受、理解、应变,才能产生信息意识,进而建立良好的信息素质与素养。

1.2.3  信息观念――信息观念应该包括信息的价值观及正确适应、应对信息环境的道德观。信息伴随人类活动、社会活动而产生,又必定会反作用于这些活动。诚然,信息对信息主体、社会个体成员所产生的价值量因各方的理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能力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等而有大小,但信息并不因为这些不同而失去客观价值,人们对信息的利用与否也不影响信息的客观价值的存在。正因为信息有其价值,供人们利用,那么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信息,应在正确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标准下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参与信息活动,而不是以有悖于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方式、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方式干扰信息活动,阻碍信息的产生与利用。

1.2.4  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评价、处理、利用、交流。信息主体与社会个体成员在有了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后才能有融于人脑意识中的对信息的自觉、主动、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才能正确有效有意识的利用信息,进而实施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信息有着一定的产生与传播的方式,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传递与获取的途径、方法、速度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掌握先进技能、知识成为成功获取并利用信息的先决条件。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的广泛利用,产生了一些现象,如信息的知识内涵、科技内涵有多有少,有真有伪,不同的社会个体成员对信息的利用率就呈现高低不等,利用信息后所显现的效果也就多寡不一。这需要社会个体成员对信息内容作出批判性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经典的信息(情报)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得以方便实施,为批判、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利用信息创造了条件,但这对于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具有评判能力的信息主体、社会个体成员来实现。

    信息处理既涉及信息评判、信息管理的能力,也与信息交流能力密切相关。信息的评判、管理、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而有效的处理信息。而合理的信息处理,又促进信息主体有预见性地、独立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最终表达、阐述自身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果与创新成果,并实现与外界的交流。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其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前沿位置,也确定了信息素质培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信息素质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件

2.1  信息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打上了信息社会标记,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再只是物质资源的拥有量和利用能力,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及利用能力成了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同样,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也取决其信息素质的高下。

2.1.1  信息素质是当今社会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事业有成者的事例和成功的经验里,无一不包含信息所起的作用。微型计算机之所以能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就是因为人们有更多、更快信息的需求。掌握信息、利用信息是创业的首要条件,已经成为大多数有志者所接受的理念。

2.1.2  信息素质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今天,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换信息的信息素质衡量人才、预测人才前途已经是公认的标准之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诸多要求中,往往少不了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者都包含了对信息素质的要求。可以想象,未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不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与素质,社会个体成员是很难成为广受欢迎的人才的。而人际交往、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就是要在获取对方信息的同时,有选择地让对方接受自己要对方了解的信息。此外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还有助于提高评判本领。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

2.2  信息能力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

    信息能力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剖析这个命题。

    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从人的知识的来源到信息在知识积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的作用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常识以及无数科技项目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不需再赘述的。因此,在这一层面上,说信息能力――通常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价、利用和交流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是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一点也不为过分的。

    其次,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是因为它们是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的,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怎么样才能不闭门造车,抓住社会发展潮流的先机,在社会需求刚显露端倪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呢,显然,掌握最新信息,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关键所在。

    最后一点,然而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这里,了解需求者的信息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社会,让需求者得到并且能重视、正确评价创新成果的信息。只有充分应用各种传布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发挥交流信息的能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应未雨绸缪,努力充实自己。

2.3  信息意识是就业与发展的利器

    人们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新”和“异”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新的职业不断出现,而大量的社会岗位又在变异中消亡。这方面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面临着主动的和被动的多次择业的机会。社会高速发展的另一结果是人们接受的教育不再是结束于某一年龄段,而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最为现实的是在从事社会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社会活动。这里的学习显然应是对知识的不断汲取和对信息的持续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人们时时需要“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以应对目前岗位的新要求和未来岗位的新格局。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要成为能捕捉机遇的有准备者,需要准备的第一要素就是信息意识。得先机者方能著先鞭、拔头筹,信息意识就是对将来就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先机意识”,因此切不可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等闲视之。

2.4  信息素质是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首要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以外的知识面不广,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能力普遍不足,知识更新存在障碍,竞争精神得不到激发,很难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个人发展。特别在现今,社会要求人才的能力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关键问题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够,尤其是作为信息社会生存发展重要基础的信息素质,更见匮乏。而目前在各高校中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信息检索课应该说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造就上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信息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非检索课莫属。因此,检索课应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第一目标。

3 信息检索教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的实践

3.1  信息检索课程的设立

    1984年前,信息(文献)检索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得并不普遍,只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的理工科类专业中设立。1984年,国家教育部签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高校中为本科学生开设“文检课”,198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又提出“文检课”要逐步实现分层次连续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连续两次“意见”的提出之后,我国高校的许多文献与情报工作者、专业教师积极投入到文检课程的设立与建设中去,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为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文献检索”理论与信息检索实践技巧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献检索课的性质、目的要求作了更细致而全面的规定,使文献检索课的开设面与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进一步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重视与提高。几年间,文献检索教学的教材、专著纷纷面世,文献检索课教学逐渐走上正规。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于249种专业中的218种专业,在其“业务培养”一栏中明确规定需“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对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许多高校将文献检索课程设立为各专业学习的必修课,课程地位得到明确与提高。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与信息的传输技术的改进,文献与信息理论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以往文献检索、情报检索课的提法发生了改变,“信息检索”、“信息检索课”等名称应运而生。

3.2  信息检索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3.2.1  现状――目前,检索课在高校中的开课面约80%,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检索工具的讲习比约11,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根据学科、专业课题撰写检索实习报告。教学手段则呈现多样化,由传统课堂方式向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化或两者并重,有部分院校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室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中的实例检索也实现即时化。

    从“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上来看,上世纪80年代主要讲述纸质型文献的检索,包括文献的现状、类型,纸质文献的传递、获取,检索语言理论的简述,中外传统检索工具的原理和使用等。即这一阶段文献检索课的内容主要从文献学、图书情报学理论着手,结合各类纸质检索工具使用方法的讲授,传授检索知识。信息素质教育尚处在隐性状态。90年代起,在检索课中增加讲述国际联机检索知识、联机检索数据库知识,和国际联机检索的使用,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开始有所体现。90年代中末期,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网络的出现,以及文献检索观念向数据处理和信息检索理念转变,使检索教学内容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学校的文献检索课从传统的单一纸质文献检索、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向多元载体现代信息检索转变,向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检索工具等的计算机检索转变。从手工检索实习向以计算机信息检索为主的实习发展。教学内容的跨越式发展表现出课程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意味着检索课已从一门方法技能课程开始转变为素质教育课程。

3.2.2  问题――虽然检索课正在发展成为一门充满朝气的站在时代前沿的课程,而且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但是,面临的问题并不少。

    第一,社会对于信息素质认同程度的不平衡,是课程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有些学校的领导与教务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对课程建设的关注不够。相当部分学校“检索课”的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任教的占多数,课程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表现为挤压课时,将检索课作为调剂对象随意安排授课时段。变必修课为选修课,甚至在有些专业上取消开课。

    第二,检索教学工作者自身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对待信息素质教育的态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表现在检索教学的实践中,则由于现今文献载体的多样化,记录方式趋向数字化,检索工具网络化,对教师专业素质与知识的要求随之提高,教师原有的学识已不能很好地胜任检索教学的活动。因此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已十分迫切。

     第三,虽然信息素质命题与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提出已有时日,但是众多的“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教材中,信息素质教育要求能全面相匹配的为数不多。毋庸讳言,教材内容注重“方法论”的偏多,列举检索工具讲述者众,信息产生、组织、传播原理阐述者少;对各类文献类型罗列的多,信息资源开发及信息、情报含量评述的少,评判各类信息价值的就更少。有些教材仍然停留在较多的手工检索理论、使用方法上,而少部分教材则全部放弃手工检索,只关注计算机检索。总之,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体现不多,理论与实践操作内容的平衡与分配比重较难做好,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兼顾也时有偏颇。

    第四,大多数院校检索课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学生,而对获取与利用信息有更大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活动并不多,信息分析、信息研究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就更显不足,与之对应的信息检索教材几乎没有。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很大的一块空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第五,教学过程具体操作中也遇到问题。目前,外文检索工具因原出版渠道有变,使众多学校书本式检索工具数量大减,而国外专业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订购和购买使用权,又因经济原因难以普及,授课只能按书本讲解,影响上课效果。有些院校计算机检索教学因硬件配套未能落实,不能很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检索实习。

4 信息检索课建设:进一步担当起信息素质教育的责任

    在各级、各院校的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在教师的努力下,信息检索教学在对大学生的检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所作出的成绩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也是显著的。然而,在提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今,在信息传播、获取途径与手段发生重大变革的转型期,信息检索教学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首选课程,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均须作必要的调整,使信息检索教学能实实在在地发挥和担当信息素质教育的责任。

4.1  课程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检索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不应只是“方法”的传授,而应在培养信息素质的总体目标下制定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

4.1.1  教学与教材中应体现信息意识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意识教育引起学生对信息检索意义的重视。将单纯传授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内容向传授“概念”与信息运动、信息环境及相互关系并重转化,使学生在“信息运动”“信息环境”下了解信息、知识、情报概念,形成积极的能动互动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创新作用。同时,增加信息价值观、道德观的教学内容。

4.1.2  适当减少各类检索工具的介绍,强调信息传播、组织与利用的共性内容,以及检索工具、检索系统组成原理。这方面内容以往已有体现,但偏弱,不充实。而只有强调了信息传播、组织的原理和共性方面内容,才能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共性理解检索工具、检索系统,理解数据库、网络等计算机检索等检索工具,才能掌握更多的、可能的检索工具,自在地开发利用信息,发挥信息功能,实现信息价值。

4.1.3  能力培养中,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安排不应偏废,传统文献目前仍在大量使用,通过其传播信息的量也相当大,而电子化、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化传播的信息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内容上要两者兼顾,适当减弱传统信息载体、检索工具的讲述,注重现代技术信息传播、检索的内容。

4.1.4  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必须加大信息分析与信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比重。在研究生的信息检索教学中还需有信息整理、处理的内容,有针对科研课题的各类文献信息的调研的内容,有信息调研、研究成果的表达与科研成果的表达方法内容,取代以往教学中科技文献的写作。

4.2  检索教学条件的整合与环境的营造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是整个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的各方面(尤其是领导)都应从这一角度树立概念,真正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实施信息检索教育教学的任务中,目前的施教人员主要以各高校的图书馆的教师与工作人员为主体,信息资源也大多来自于图书馆,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办学规模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产生一般读者对信息资源利用与教学需求对信息资源使用的矛盾,图书馆检索教学教师对本院校专业知识详熟不够等问题。对此,图书馆在开展工作时更应考虑检索教学工作,诸如检索工具的配备、各类数据库建设与引进时考虑一定规模的用户量,设立和提供计算机检索场所,为教师接触和了解学术专业设置、专业学科内容创造一定的条件,等等。

    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能重视信息检索教学,支持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部分专业教师兼任信息检索教师,发挥这部分教师专业学识能力与熟练使用各类检索工具的技能。许多院校信息检索教学的手段都提升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时信息检索教学需进行即时信息检索实例演示,有网络教室的院校应鼓励和支持信息检索教学使用网络教室。信息检索教学中使用的数据库、网络检索等,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倾斜。通过教师、图书馆、学校的多方努力,将信息检索教学真正搞好,扎实做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出有良好学习习惯、能自我更新知识、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学生与人才。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面向信息社会的一门基础课程,还需要社会舆论环境的理解和呼应。在这一方面,如果能获得信息专业团体(如中国索引学会)的支持,发展就会更加顺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术交流环境,是检索课建设的需要,也是信息素质教育健康成长的需要,定将赢得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关心。

参考文献

1 马张华.信息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蒋永新等.现代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

3 艾划.理工科本科生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之探讨.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

4 胡玉香.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现代情报,2002(9)

5 刘梦溪.1995-2001年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02(9)

6 庞恩旭.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信息检索素养教育.现代情报,2002(9)

7 赵康.高校学生素质内涵及素质培养模式初探.学海,2002(1)

8 邓楠.创新科技信息事业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中国信息导报,2002(7)

    许忠锡 上海海运学院文献检索教研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徐银富 上海海运学院集装化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周柏康 上海海运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